
从观光到休闲,“场景一直就存在”也罢,“从风景到场景”也罢,两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内涵、外延以及不同旅游市场条件下的需求比重与多少之别。
首先,场景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化风景。风景是人感知的一种自然,场景则注重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譬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望去的是风景;然而“李白望庐山瀑布”本身则是定格在我们脑海中的一种审美场景。其次,风景与场景不同的是,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迭代差异及需求比重,是多与少、轻与重的问题,而不是非左即右的问题,是相融而非排斥。第三,场景非旅游专用,却一定可用于休闲,且无场景不休闲。几千年前的“坎坎伐檀兮”是一种单纯的、朦胧的、朴素的生产生活场景。自从戏剧艺术嫁接到文化旅游层面,场景就成为一种活色生香的人文风景。当观光旅游进入了大休闲时代,场景就具有了一种审美气象。


在疫情蔓延的这几年,业内人士大都关注旅游市场,有的发表了确有见地和启发性的意见,但也有一些论点不能苟同,其中一类就是动辄就把疫情影响下的新动向、新现象、新特点,上升为新模式、新趋势乃至新规律,颇有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

有关疫情之下和疫情以后的旅游发展新趋势的论点,虽有其自己的立论角度和依据,但普遍存在把疫情病态作为常态、把暂时作为长远。何谓发展趋势?趋势应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如果研究预测疫情走势之类,还尚可理解,但若是聚焦到旅游市场和产业上,则很可能是把放大镜当作了望远镜,把一时一隅当作了全盘和长远。一是疫情从防控到解禁为期3年,为时虽不短,但在旅游发展长河中只是一小段,约为1/15;二是所谓的新动向、新特点、新现象,未必就是疫情以来所新生,有不少则是疫情之前就已存在,将其全部视之为新生则有些牵强;三是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旅游市场出现暂时的特殊现象是很自然的,但未必会在疫情之后还会持续,将其上升到新模式、新趋势很可能不成立。
回首疫情期间搜寻新模式、新趋势的关注者和一些公众号,就会发现这些“新”往往立不住。如2022年“十一”黄金周时,某公众号刊文的标题就是,三年来最惨的黄金周,“除了惨,我们还发现这些新趋势”,但浏览之后发现所谓的3个新趋势,竟是“反向旅游屡上热搜”、“户外运动与旅游结合更紧密”、“更加关注服务质量”。只要对旅游业稍微有所了解的,就会分辨得出,这怎么能说是“新趋势”?当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之后,也偶尔会看到有的发文,说疫情三年后“蓦然回首,仿佛换了人间,中国休闲旅游格局已变,新人类、新现象、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景区、新企业,可谓目不暇给、眼花缭乱”。
其实,这类的新观察、新发现、新创见,譬如“预约旅游成为新趋势”、“全球游向本地游、周边游转变”、“与人和生活有关的各类场景的蹿红,而非传统观光旅游的看山看水看建筑的风景”,若是有对旅游发展历程进行稍长时间的留意,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和特,并不是真正的“新鲜肉”、而是“老火腿”。其有意“出新”、“翻新”的原因,就在于割裂了疫情前中后旅游发展的连贯性,明明是在疫前就已存在的现象,偏说成是疫情下的新特征;无视疫情所导致旅游市场变化的某些必然性,如预约就是防疫的要求之一,疫情必然导致了出游半径缩短,这些变化都是疫情带来的必然结果;含混了旅游市场的暂时性现象与长远发展趋势,疫情之下的一些现象、动态,绝大多数是将在疫后自然消亡的,这种发现的所谓新模式、新趋势有何意义?

乍一听起来,“从风景到场景”似乎是一种大变化,其实则不然。很久以前,大家出游主要是为看“景”,后来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专业旅游概念的了解,就把这个“景”的范围扩大了。在现实中,旅游者就不拘泥于看风景,例如去敦煌、云冈石窟,去大研古镇和西递、宏村旅游,人们已经旅游了几十年,到底是风景多,还是场景多?至于旅游者在具体的行程中,进入了城乡居民生活的圈子,享用了其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在天坛公园观赏了市民合唱队的歌咏,到上海弄堂小馆子吃了早点,在渤海之滨鱼缸码头买回海鲜自烹,到大理参加了三月三白族民俗节庆,这些都应该算是踏入了场景吧?这种旅游状况,在几十年前就有了,一直以来的词汇是“主客共享”;只是今天由于“网红”的出现和追捧,而更加地吸引部分旅游者去追逐。
那么,场景与休闲有无大的关联?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未必是必然的。就目前业界的主流认识来说,旅游与休闲的主要区别是在出行的距离和时长,这个问题至少15年前就有专家基本讲清楚;可以说,特别的场景未必是休闲的标配,例如,居民小区或街心花园的老年人定时出来晒太阳、下棋、唱歌、遛弯,就不需要旅游或休闲专业营造的场景,很多休闲活动就发生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在产业发展现实中,旅游与休闲肯定是有交叉的,旅游行程中会有休闲,过了休闲的圈子就可能被算作旅游,例如,游客在外地的某一天或时段,闲着什么也不干了,或处于休闲消遣的状态,这算是旅游还是休闲?一个人在离家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踏青、垂钓或自驾到郊区露营、野炊,若达到了旅游定义的程度,是否该计入旅游范围。这类情况在现实中是大量存在的,如何加以认定或区分,会有专业和世俗的差异,但把它一概视为新东西,未免有些勉强。

当然,作为吸引游客前往的场景地,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主行程的配套、补充和延伸的,它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感受,也有利于拉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但与核心性旅游吸引物相比居于从属地位,单凭它们是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的。什么就为一碗面、一道菜、一个氛围而专门前往的,那毕竟是小众旅游群体;对大多数游客而言,则是到了那儿顺便去逛一下,带有“搂草打兔子”的情形。因此,就旅游开发而言,还是要处理好主次的关系,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接下来去顺游、捎游、扩游。例如,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景区有一个很特别的旅游厕所,站在便池边缘便可居高临下把景区全貌尽收眼底,那种感觉的确是一般旅游厕所所没有的。但就是冲着这个厕所,专门跑一趟云和梯田,不能说这样的游客没有,但肯定不会太多。因此,首先解决核心吸引物的问题,才是把各色场景带入旅游和休闲之境的先决条件;反之,无论怎么夸夸其谈场景如何重要,那也是冠履倒置、不得要领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客观事物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停顿静止是相对的。人们要根据事物变化的程度,采取相应和恰当的对策。对于今日的旅游业来说,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的是旅游者的需求变化,是旅游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满足。怎么去推动实现这个满足,是因势而变、修补完善,还是要大动干戈、重构重塑?这是每一位业界人士都应理性思考的问题。什么力量能够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我认为,应该是旅游需求的力量、市场机制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舍此以外,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将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专业旅游工作者,观察行业、研究产业、关注市场,从起于青萍之末就知微见著是一种专业素养,但也不必过于敏感和杞人忧天,更无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许才是平和中允之心态,以此心态去做研究和出主意,不仅会更加接地气,也会更富有旅游界的烟火气。


“清爽榆林”2023年子洲龙溪花海首届旅游文化节爱心志愿者协会在行动
2023-08-17
聚焦南博会丨五大重点项目助推文山文旅“走出去”丨麻栗坡国门水上运动旅游项目
2023-08-19
2023-09-03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