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卡景区——天坛公园

旅游年卡景区——天坛公园

2023-08-13 21:46:35  浏览:504  作者:管理员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天坛公园(Temple of Heaven),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 。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 。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古代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合祀天、地的场所。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天地坛大祀殿举行了第一次天地合祀大典 。

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便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随后,改天地坛为天坛,另在北京城北建设地坛;改昊天上帝为皇天上帝;并改祭天礼仪  。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 。

近现代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帝在天坛祭天,为中国古代君王最后一次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天坛由清朝典礼院移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礼俗司掌管,北洋政府筹备天坛对外开放相关事宜。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祭奠天坛,天坛对外开放计划搁浅 。

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对外开放,成立天坛公园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坛公园大修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北平,天坛公园西南外坛被日军占据,天坛神乐署被改为对华细菌战的基地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近2000名流亡学生强占天坛公园,砸开库房任取器物,折砍树木用作燃料,天坛库房被抢空  ;同年12月,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在天坛公园内砍伐大量古树,修建天坛机场,试图通过机场与外界取得联络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天坛公园,天坛未遭受较大破坏 。

1951年,天坛公园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 。

1955年,天坛公园斋宫建电影院和剧场 。

1958年,天坛公园内开办农场、林场,在园内种有高粱、白薯和黄豆等农作物 。

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公园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难。

1970年,天坛公园整修,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万里同志坐镇现场,力排“破掉一切封建”的主张,坚持按原样修缮天坛公园内的古建筑 。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天坛公园成为群众避难场所,约1.7万户6.5万户居民在天坛公园内安置。

1974年至1979年,天坛公园圜丘西北堆起修筑人防工程的弃土,高32米 。

1985年,天坛公园斋宫剧场拆除,腾退商业店铺,开设展览。

1988年,天坛公园回音壁对外开放 。

1990年4月,天坛公园祈年殿对外收费开放。

1992年,天坛公园圜丘坛内外24座损棂星门修复  。

1993年,天坛公园圜丘望灯杆复建 。

2018年7月12日,天坛公园增加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扩大对游客开放面积2.24公顷。

建筑格局

布局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205公顷 ,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相距1657米、东西相距1703米。内坛墙周长4152米,南北相距1283米、东西相距1025米。

天坛公园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

祈谷坛区域位于天坛内坛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为蓝琉璃瓦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盛金宝顶,殿高38米。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

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特点

天坛公园设计考究,从选位、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公园里的建筑都反映出了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天坛公园内的建筑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在天地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天坛公园两重环墙的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寓意“天圆地方”,此墙因此俗称“天地墙”。天坛公园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圜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同样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公园的圜丘坛和祈谷坛同建在天坛内坛中,圜丘坛是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因此位于内坛南部,即天神所在的方位;祈谷坛是祈祷丰收的场所,因此位于内坛北部。

天坛公园祈年殿以圆形、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较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天坛公园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两代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采用木制构件,圆形平面,为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在生态学方面,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较为杰出的范例。天坛公园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公园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要建筑

祈谷坛

祈年殿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仅存的一例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 。

祈年门

祈年门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

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嘉靖帝亲书 。

圜丘坛

圜丘

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起初为一座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

棂星门

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

皇穹宇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顶。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

三音石

三音石为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因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而得名。三音石恰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 。

斋宫

综述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

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  。

神乐署

神乐署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署内有凝禧殿、显佑殿、昭佾所、穆佾所、伶伦堂及袍服库等建筑 。

其他建筑

丹陛桥

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

七十二长廊

七十二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

双环万寿亭

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国内古建仅存一例。传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

主要展览

收藏文物

天坛公园部分收藏文物

明鎏金铜编钟

明代(1368年—1644年)

铜质鎏金,体腔椭圆,钟口平齐,鼓腹收口。三山组成海水云气纹山形钮,中间大跨度山梁饰云气纹,钮上浮雕海水江崖,悬钟钮孔设在正中。舞部以钟钮为界,两边各饰一对浮雕飞凤、仙鹤,凤、鹤相对间饰浮雕如意朵云(也称庆云)。钟体制作精美,鎏金匀厚,除鎏金略有磨损外,整体保存完好 [17]  。

中和韶乐的主奏乐器。作乐时,当镈钟击响后,敲击编钟一下,以宣其声,歌生唱歌词一字。此钟一套应为16枚,大小相同,以厚薄调音,厚者音高,薄者音低。这种钟余振时间短,不会前音未尽,后音已出,混响一片,便于演奏旋律和谐发声。

清苍璧

清代(1644年—1911年)

和田玉,圆形,墨绿色,间深色斑纹。

祭天礼器。苍璧颜色近于天,因而古代皆以苍璧祀天。明清两朝天坛大祀,皇帝皆亲奉苍璧行礼。

清苍璧

清代(1644年—1911年)

和田玉,圆形,墨绿色,间深色斑纹。

祭天礼器。苍璧颜色近于天,因而古代皆以苍璧祀天。明清两朝天坛大祀,皇帝皆亲奉苍璧行礼。

清光绪官窑祭兰釉荷叶形盖尊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瓷质。直口,平唇,短颈,丰肩,收腹,隐圈足。荷叶形盖,子口,盖上刻荷叶茎脉纹,螺钮。器身外通施祭蓝釉,器内施白釉。纯素。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祭天礼器。遇天坛大祀,圜丘坛正位、配位、从位及祈谷坛正位、配位陈设,用于盛放祭酒。

清光绪官窑祭兰釉刻花瓷豆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瓷质。圆口平唇,弧腹,喇叭形高足中空。腹依次为垂云纹、回纹,校围波纹、金钣纹,足为波带黻纹。弧形盖,珠钮,子口。盖上饰星纹、垂云纹、回纹。器身外通施祭蓝釉,器内施白釉。足内白釉。

祭天礼器。祭天、祈谷、常雩等天坛(圜丘坛、祈谷坛总称)大祀,圜丘坛陈设于正位(皇天上帝神位)、配位(祖宗神位)及从位(大明、夜明、星辰、风云雷雨等神位)供案。

清搏拊

为中和韶乐乐器,木框革面,框旁饰六角镂金盘龙二,卧置趺上。趺三层,通髹以金,上有垣镂云纹。作乐时以左右手拊拍,每建鼓一击,则搏拊两击,以为应合。

清敔

为中和韶乐乐器,“八音”中木制乐器,用于止乐。伏虎状,背上列龃齬,趺三层,列崇牙,旁饰两耳,用以置籈。中和韶乐中设柷、敔各一,分别由一人演奏。作乐时,举麾则击柷三声,乐曲即开始。乐曲结束时,用籈逆刮虎背木齿三声,乐曲即结束。

清斋戒铜人立像

铜质。立像戴冠,左手向胸,右手平抬向上,作抱持“斋戒”牌状。脚下方形底座,以钎插接上方人像。

每逢皇帝亲诣行礼的祭祀,祀前进斋戒牌铜人。大祀,于前期四五日具奏,前期三日恭进。中祀于前期三四日具奏,前期二日恭进。大祀天、地,遇皇帝驾御斋宫斋宿,铜人于乾清门安设二日,坛内斋宫安设一日。如皇帝不御斋宫,于乾清门安设三日。均祭日撤回。清代皇帝每遇斋戒之日,不但殿廷安设铜人,而且坐卧之处还书斋戒牌,随时警示皇帝敬诚致斋。

清光绪款镀金银质云鹤纹八卦圆薰炉

镀金银质。体圆,直口平唇,短颈,鼓腹,两侧饰天官耳,腹下三足。炉口雷纹,通体刻八卦云鹤纹。炉盖圆形,叠二层,上层镂空乾、兑、震纹,后有香靠具缺刻。香靠具一付,从炉体内壁靠具槽处插入炉内。香靠具七出,鹤纹如意云头,中间香插有圆框,以插圆形柱香。炉底阴刻楷书款“恒利银号造京平足纹,重一百九十一两五钱,镀金十五两三钱”“光绪癸卯年制”。

天坛大祀时,陈设于神位前正中炉几之上,用以熏香。

清光绪款镀金银质圆灯

镀金银质。由灯罩、灯座两部分组成,整体圆柱笼形,罩、座可拆分。圆须弥座,浮雕卷草纹、莲瓣纹,座台栏杆上下镂刻如意云纹栏板、挂落。座台中心4柱灯提,贯穿于灯罩内,柱顶三叉火焰珠。灯罩用软金丝编织成镂空网状圆筒笼形,上下收口,敞檐镂刻缠枝莲宝相花纹。底部阴刻楷书款,右为打造银号和重量“恒利银号造京平足纹,重二百两一钱”,中为六字双行“光绪癸卯年制”,左为镀金重量“镀金十六两”。每灯重量和镀金重量不同,刻款不同,因此每件皆为孤品。

天坛大祀时,神位前成对陈设,用以照明。

遗存文物

天坛公园部分遗存文物

座灯

通高191厘米,灯罩边长34厘米,托座边长50厘米,高55厘米,宽42厘米,攒颐尖顶高8.5厘米,宽34厘米,六棱。底座长79厘米。座灯由灯罩、底座两部分组成,灯罩六棱,上收,平顶,每面镶透明玻璃。底座上以圆立柱支撑托座,以承灯罩。底座四歧呈十字形。通身红色金缘。插灯与座灯同,只是底座插在石础内,置于殿内及路侧。

庙儿灯

清末造。通高36.5厘米,檐方28厘米,足方20.6厘米。方形,四边铜框,凹面玻璃心,一面为门,铜框两侧、底云花装饰,挑形活页二,桃形吊环,底边有花纹,盖顶穹隆形,四脊间饰四缕空金钱眼纹,顶饰圆尖钮。陈设于祭坛正位前和台阶上,用于祭祀时照明。

朝灯

通高346厘米,檐径210厘米,灯身上径153厘米,下径158厘米。圆形,伞形檐,上有宝顶。灯身上收下张。方柱形四足,灯通身红色,四周有窗,黄缎围里。置于祈谷坛院内。

天心石

天心石位于圜丘坛中心,从星象角度观察,天心石的位置与天皇大帝星的坐标相互对应。

望灯

望灯位于圜丘西南,系高2.15米,径长1.4米的圆柱形竹编灯笼。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造型稳固。古代,祭天大典于黎明前开始,届时望灯高悬杆头,以警示全坛庄重严肃。望灯在明、清两代共有三座,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伐倒两根,现仅存其一。

历史文化

祭天礼仪

天坛公园的圜丘坛是中国古代举行祭天礼仪的场所。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祭天的仪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了。祭天是统治者的专有权利,《礼记•曲礼》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说法。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祭天也成为了“国之大祀”。

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西汉中期以后及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圜丘 [15]  。在明代嘉靖帝之后至清代末年,天坛祭天的礼仪为“三献”(连续3次向皇天上帝牌位献酒)、行八佾舞(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规格为八行八列)、乐以九奏(古代行礼奏乐九曲)。每逢冬至日,皇帝会前往天坛圜丘坛,接过司爵官捧上的醴酒后,依次敬献于皇天上帝的神位前(清代配享设立列祖列宗牌位)。随后,礼乐声止,祝官宣读祭天祝文。皇帝再将第二爵醴酒献至上帝及祖宗神位前。坛中舞起,中和韶乐齐奏。皇帝第三次向皇天上帝与先人献酒之后,大礼完毕,皇帝行礼退下。执事者将香、帛、祝文从供案上撤去,送至燔柴炉与燎炉中焚烧。

祭天大典的前期准备较为复杂。祭祀前3个月,礼部和太常寺官员开始对用作献祭品的牛犊进行挑选。祭祀前40天,舞乐和执事人员开始赴天坛神乐署凝禧殿进行排演与走位,并于每月三、六、九日合练。祭祀前5日,钦定亲王会至牺牲所检查祭祀用牲畜,并于祭祀前一日到神厨(祭祀前陈设祭品的场所,设于祭坛旁)举行“视牲礼”。祭祀前3日,皇帝开始斋戒,紫禁城乾清门处设斋戒牌,各部官员也于各衙门施行斋戒。祭祀前两日,皇帝于太和殿审阅祭天祝文并检视香、玉、帛等祭品。祭祀前一日上午十时,大驾卤簿拥着皇帝由紫禁城出发前往天坛,文武百官于午门外跪送御驾。

祈谷礼仪

天坛公园的祈谷坛是清代举行祈谷礼仪的场所,为清代新设立的礼仪,其规格、流程与祭天礼仪大致相同。定于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 。

中和韶乐

天坛公园举行祭祀典礼时会演奏中和韵乐。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

2008年,天坛公园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被北京市文化局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建设

2022年3月3日,天坛公园祈年殿前举行北京冬残奥会火种汇集仪式,采集自英国曼德维尔和中国北京、张家口等九个点位的火种,在火种护卫的护送下来到了北京天坛公园。它们共同汇集生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官方火种 。

2022年9月10日,天坛公园举行“遇见最美天坛之5G云赏月”第二季线上直播。

2023年2月25日,天坛公园开展“追忆雷锋精神六十载 不忘初心奋进新时代”——天坛公园纪念雷锋精神六十年讲堂活动。

机构设置

天坛公园由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管理,下设有宣传科、园林科、基建科、资产科、遗产办公室、文创经营科等部门。

文物价值

天坛公园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35]  。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所获荣誉

1997年5月,天坛公园被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

2002年3月,天坛公园被北京市园林局公布为北京市一级公园。

2002年9月,天坛公园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7年2月,天坛公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布为国家重点公园。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8月,天坛公园被北京市红十字会公布为北京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西邻先农坛、永定门公园,北邻天桥、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前门大街、天安门广场、故宫,东邻龙潭湖公园

开放时间

公园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6:00开园,21:00停止入园,22:00闭园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6:30开园,21:00停止入园,22:00闭园

景点院落开放时间

包括祈年殿、回音壁、圜丘、斋宫、北神厨、北宰牲亭、神乐署。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8:00开门,17:30停止进入,18:00关门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8:00开门,16:30停止进入,17:00关门

以上景点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  。

门票价格

交通路线

北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6路、34路、35路、36路、72路、106路、110路,到天坛北门站下车即达 。

东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6路、34路、35路、36路、39路、41路、43路、60路、72路、116路、128路、599路,到法华寺站下车即达;54路、957路、958路,到天坛体育场站下车即达 。

地铁:乘坐北京地铁5号线,到天坛东门站下车,出A口即达。

南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36路、53路、62路、122路、525路、958路、141路、200路内环、200路外环,到天坛南门站下车即达。

西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2路、20路、36路、53路、71路、72路、90路、93路、120路、622路、快速公交1线、141路,到天坛西门站下车即达。

地铁:乘坐北京地铁8号线,到天桥站下车,出C口即达。

畅游美景

一卡在手

·畅游全国美景




>>加入畅游美景,开启你的故事 


01


 畅游美景全国旅游年卡 

· 发行单位

 「深圳市去哪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项目投资开发、国内贸易、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策划服务、景点服务、票务合作代理、 文化传媒、酒店管理、互联网平台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服务方案、运营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公司深耕于旅游行业18余年,本着让顾客“轻轻松松出行、明明白白消费”的信条,以全域旅游、生态旅游为主导,致力于以整合旅游源头产业链,不断升级项目体验,为广大会员提供多项低价质优的旅游产品及旅游周边服务作为数据流入口,以【全国景区旅游年卡+热门旅游线路一卡通】为核心,构建全域旅游+新商业形态生态链,助力实现企业业绩倍增、全民优惠旅游!
   
目前,集团通过多年的资源累积与渠道整合,打破传统行业壁垒,联合各大景区票务商、媒体商、线路游一手地接等多渠道,合作共同打造发行的全国旅游一卡通正式上市!

   该卡将全中国6000余家3A、4A、5A级优质景点资源+20余条国内外热门线路游整合成高价值的全国旅游一卡通,为用户打造全国景点免费、热门线路优惠出游、出行时间自由、出行选择多元化的新型旅游方式!
   在未来,深圳市去哪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依托自身资源及优势,将此旅游一卡通打造成为集吃、喝、玩、乐、购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功能会员福利卡。

02


 畅游美景全国旅游年卡 

· 使用说明 

01、畅游美景全国旅游年卡实际景区以官方公众号公示为准; 

02、支持全国发货:实物卡快递邮寄、电子码发送、实物账号和激活码拍照;
03、使用规则:一张旅游卡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一张身份证号,仅限本人使用(注:卡号激活前可转让,激活后不可转让),过期作废,不设退款;
04、卡片有效期:不激活长期有效,激活后有效期为一年,从激活当日算起;
05、预约注意需至少提前2天预约(例:9月1日可预约9月4日及以后的出行),每个预约景区1年内只能游玩1次,单次可预约一个景点,游玩后次日方可预约下一个景点;
06、取票流程:游玩当天请携带身份证抵达景点5公里内,点击【立即取票】即可查看相关电子票,取票时间09:00-14:00(以电子票入园时间为准);根据电子票详情验证/取票入园;(一般4种入园方式:二维码,凭证码/订单号,姓名+手机号,身份证);
07、取消预约:未出电子票之前,皆可通过预约记录里的取消预约按钮进行取消,成功取消预约后不占用该景区可游玩次数;
08、旅游年卡默认仅免景点首道大门票,不含其中自费游玩项目(以电子票内容为准);
09、电子票核销时间:默认游玩当天14:00,根据系统延迟会有5-8分钟误差,具体入园/换票使用时间以电子票内容为准,每张电子票都会注明取票/入园时间;
10、景区夜场问题:所有景区默认为日场门票,因夜场电子票得不到有效的售后保障;
11、激活注意:针对发电子码,刮卡拍照发卡的,请当场使用并绑定激活,以防卡号信息丢失。

03


 畅游美景全国旅游年卡 

· 使用流程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