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摄影:云南成旅居理想地,续写跨越时空的相遇传奇

组图摄影:云南成旅居理想地,续写跨越时空的相遇传奇

2025-10-20 22:08:38  浏览:97  作者:小编

摄影作品编排:杜小红, 万贲, 徐万林, 梁春荣, 郑远见, 杨清舜, 刘正凡, 张军, 金家茂, 李成龙, 陈重民负责

山花随水漂流,远离尘世喧嚣,云影与苔痕交织,自然形成时光印记,大约四百年前,游历过半壁江山的徐霞客来到云南,忽然在山水间找到极致闲适的状态,气候总是如同二三月般温暖,繁花似锦,四季如春,明代诗人杨慎描绘的春城,正是云南如同世外桃源般的隐秘之地。

他们过去把精神与肉体都埋进这片土地的缝隙里,为“有个地方叫云南”做了最初的注解。现在,这里变成了很多人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促成了一次连接古今的“相会”。

2024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14万亿元人民币,"在云南生活"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选择此地的居住者数量为390万,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0.7个百分点;前往云南居住,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的注意,更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过境免签的适用范围扩展到9个州(市),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加了168%。

从“旅”到“居”,为什么是云南?

云南的“引力波”: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曲

自古以来,“云南”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生活态度的象征。四百年前徐霞客的《游记》里,“滇游”部分占据全书近半篇幅,详细描绘了明代时期人们旅居云南的情景。2023年之后,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倡导建立“旅居云南”新形象,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刻变革。

梅里雪山呈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观 图源:迪庆发布

云南在自然方面堪称中国最富饶的省份:北部梅里、玉龙的山脉拥有冰川,南部北回归线上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面积广阔且保存完好,东部石林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典范”,西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色宏伟,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形成了“一山呈现出四季变化,十里之间存在不同风俗”的丰富景象。北地大雪纷扬之际,南疆的咖啡园里阳光明媚,咖啡气息弥漫四周;东部酷暑蒸腾之时,香地的高原牧场上依旧清风徐来。这种空间上的错位现象,使云南成为绝佳的“心境平衡器”。

景迈山上的平掌村,有两位居民刚刚完成了茶叶的采摘工作。这是云南网记者张成拍摄到的画面。

关于文化,此地堪称一座生动的典藏地: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持续流传,马帮文化深深烙印在茶马古道的石板路上,傣族村寨的贝叶经中蕴含着久远的智慧。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当地生活——可以学习制作白族特色扎染,可以参与彝族盛大的火把庆典,或者深入普洱的茶园与茶农交流日常。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使云南的旅行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一次心灵的深度交流。

栖居的“中间波”:一场现代人的“精神迁徙”

云南吸引众多人长期居住的现象,并非偶然发生。这反映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逐渐变化,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从急促的步伐转为舒缓的吐纳,当都市居民在无休止的工作和激烈竞争中感到窒息,云南的从容被视作难得的慰藉。丘北县普者黑村地处连绵山峦,那里的外来居民时常采购食材,也亲手耕种蔬菜,偶尔垂钓溪流,他们的日子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般恬静优美;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迎来众多旅居人士,他们在此烹煮咖啡,静心阅读,悠闲谈天,或是在阳光下放松身心,他们用“泡一壶茶”“等一朵云”来衡量光阴的流逝……人们在此处重塑了时间的观念——不再是机械地分割成“分秒”的指标,而是充满了“采菊东篱下”般的闲适意境。

夏日的普者黑清凉怡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世涵 供图

旅居云南新时尚_云南家乡的介绍_云南旅居生活

从关注实用生存转向追求感受生活。丽江阳光100雪山艺术村,汇聚了众多画家在此进行艺术创作与日常居住,使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元谋县江边乡的“诗歌小镇”,是艺术家、作家、摄影师汇聚交流思想、激发创作灵感的理想之地。如今,前往云南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转而寻求深度体验,比如租住白族传统院落改建的客栈,向哈尼族人学习种植红米,还有人携带宠物和放映设备在云南安家,在夜空中搭建露天影院。

旅行者于先锋沙溪白族书肆之中,翻阅书籍,同时寻觅特色文创物件,此景由新华社记者丁怡全捕捉记录。

从单打独斗的都市生活转变为互相依存的社区生活,云南还开创了独特的社交模式,令人感到新奇。数字工作者在喜洲的咖啡厅处理工作,艺术创作者在沙溪建立“田野创作基地”,老年学者到普者黑无偿教学,这些活动都促进了不同身份的人相聚在云南。这些人因为云南结缘,逐渐产生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既能保持独立又能互相扶持的旅居团体。

项飙这位社会学家曾指出,当代人正积极探索“邻近的远方”。云南地区恰好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缓冲地带”,既能让人摆脱都市的繁杂,又不至于完全脱离现实。这里为每位旅行者开辟了通往“日常的诗意与理想之地”的路径,让大家有机会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生存方式。

留住“流量波”:游客由“旅”变“居”

客流涌来,怎样使其驻足?为了确保游客渴望云南、探访云南、倾心云南、长居云南的旅游全过程,近些年,云南省倾力塑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文化旅游形象,不断推动旅游产业优化革新,着力开发旅游新路径新情境,精心培养文化消费新形式新增长极,旅游金字招牌不断焕发光彩。云南为了应对近期大量游客涌入,制定了《迅速推进旅居云南发展三年计划》等多项扶持政策,充分借助有利的时机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根据不同地区和季节特点,着力提升八个旅游行业的品质,云南正以“旅居云南”为主题,精心描绘着“这里有一种独特云南生活方式”的壮丽景象。

洱海中的水质指示植物海菜花成片盛开,情况喜人,云南网记者秦蒙琳,通讯员罗帮义,杨继培提供照片

必须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关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的居住服务平台,整合房源预约、意见反馈、环境状况追踪等多项服务,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云南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例如洱海经过整治关闭了1800家经营场所使水质显著改善;丽江对古城商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促使商业街区转型为文化体验区。这表明了一个观点:美好的自然风光想要持续产生价值,需要懂得适当保留空间。

要精心规划文化传承与遗产守护的新路径。充分发掘文化底蕴,防止商业开发过于泛滥,积极提倡深度文化参与活动,例如手工艺品制作课程、民族节日体验、传统烹饪学习等,使游客能够切实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云南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决定采取渐进式革新方式,建水紫陶的非遗传承者通过视频平台传授制陶技艺,傣族园把泼水节转变为日常可参与的旅游活动,巍山古城借助情景互动游戏展现南诏的过往……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博物馆内的陈列品,而是变成了旅行者日常体验的一部分。

保山小粒咖啡 资料图

要衡量从“旅居风潮”到“产业风潮”的转变力度。旅居经济带动的是整个边疆区域的产业体系提升。要增加旅居项目种类,拉长产业环节并培育多样的旅居项目,比如在普洱建设“茶文化体验游”,在西双版纳推广“热带雨林探索学习游”,开发保山的小粒咖啡特色吸引海外客户,利用弥勒的东风韵艺术社区培育文化创新品牌等等。

要真正把云南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居住地,就必须改进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准,发掘文化底蕴,强化自然环境维护,增加产业种类分布。云南的魅力不止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独特的生活模式。今后,云南需要在维护资源与推动进步之间寻求协调,使游客既能体验美好的旅行生活,也能体会到环境保护的成果。云南的旅游热潮,其实是一场关于“怎样生存”的集体探索,它启示我们:进步的最终目的并非追求效率,而是抚慰精神;都市之间的较量,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竞赛,更是“生活品质水准”的比拼。

昆明星海湿地里,人与海鸥和谐相处。云南网记者 夏欣瞳 和 郭武辉、王正鹏 摄影。

当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前往南方,我们或许需要反思:是否也应当为居住,保留一处像“云南”那样的地方?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