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旅游是一种文化习得、文化生产和交流方式

宋瑞:旅游是一种文化习得、文化生产和交流方式

2023-07-08 03:53:10  浏览:76  作者:管理员
牧青旅论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旅游是一种异域化、异质化生活体验,更是一种认知和提升。从黄发垂髫者到白发苍苍者,从年轻人的两情相悦到中年人的修身养性,年幼者需要历练,年长者需要省身,年老者需要通达,时间和空间,宽度和长度,厚度和丰度,甚至可以说,旅游可以帮我们打开另一道门,开启人生的另一种模式。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认知世界,正是研学旅行不同于校园学习的最大优势。寓教于旅,寓学于游,旅游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旅游是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身心满足,收获幸福,旅游是伴人终身成长的新天地。
相关链接: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成长方式

牧青行摄/天池彼岸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旅游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化交流方式,既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也是增进各国民众之间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发展与治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要求。这不仅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方向,也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人的异地体验活动,旅游既是文化习得方式,也是文化生产方式,还是文化传播交流方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旅游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首先,旅游是一种文化习得方式,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古人将“行万里路”置于和“读万卷书”同等重要的地位。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习得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亲眼看见气势恢宏、形态各异的秦始皇兵马俑,更能感受到秦统一六国的龙威虎势;亲耳聆听声调柔和、意境古雅的纳西古乐,更能感受到“中华古乐之活化石”的神奇。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和华丽婉转的昆曲唱腔,可以让人领略到江南风情和吴侬软语;巍峨高耸的布达拉宫和庄严肃穆的大昭寺,能够令人体会到藏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卡博物馆,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游历古村镇,可以让人体验到当地的人文风情;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精彩动人的旅游演艺,可以让人领略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游览丰富多样的传统文物古迹和新兴文化遗产,体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得以更直接、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华文明。

通过旅游,可以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其次,旅游是一种文化生产方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时至今日,旅游凭借坚实的市场基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精神体验,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等不断转化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空间不断产生,使得旅游活动具有了文化生产功能。

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不只局限于院墙之内,更可拓展至社区、景点、酒店、地铁、车站,乃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价值辐射的扩大。

传统乡土所留下的建筑形态、形成的社会风尚、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乡村旅游中得以延续,借助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创作者们从中华民族浩瀚宏大的文化宝库中挑选最具本地特色的部分,以现代审美方式加以诠释,在高度还原旅游地文化符号和事象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旅游演艺作品。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其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游客的审美标准和出游选择可以影响一种传统文化的去留,也有可能决定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旅游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最后,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际旅游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交流,外来游客通过身临其境走访和体验对旅游地产生真实感知,当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接触互动而对客源国形成初步印象。主客双方可以通过真实的旅游接触增进彼此之间的文化联系,形成或者改变对他国文化和民众的认知。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旅游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化交流方式,既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也是增进各国民众之间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发展与治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通过旅游,一方面能够为外国游客提供近距离、深体验、真感受的机会,向世界立体式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消弭偏见、形成共识、消除贫困、促进和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题:专家观点|发挥旅游独特作用 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山西张壁古堡旅游区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