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谈“大名是门票,还是称作门票好”
林延军
文章来源:《门票研究》2013年第1期
在《读<大名是门票,还是称作门票好>一文的感想》一文中谈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确实是一些爱好者的共同疑问,下面就我掌握收集到的资料解释如下:
邹韬奋1933年创作的《萍踪忆语》一书里有:“所有门票已于前一日售罄了。” 丁玲 1933年创作的《奔》一书里有:“唉!你们是刚来上海的吧, 上海白相的地方交关多,两毛钱的门票,尽你看半天的戏。”这两部书特别是《奔》一书使用记录了许多19世纪30年代上海的常用语言和白话文运动的成果,许多被后来的《现代汉语词典》采用。同样,1937年上海市博物馆的门票上也清清楚楚印的是“门票”二字。这三个证据比沈先生的证据还要早20多年。
到了新中国,在1956年5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文化娱乐税条例》:“第五条、经常演出多种文化娱乐项目的文化娱乐企业(如游艺场),统一出售门票的,一律适用戏曲的税率。”这个条例是新中国第一批法律法规,使用的是“门票”一词,比《现代汉语词典》上出现的还早。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性辞书,也是每一位读书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它是一部由国家下达编写任务的词典。1956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示中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始终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先后担任主编,百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参加编写和修订,数十年磨一剑的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保证了这部词典的高质量和权威性。《现汉》在辞书理论、编纂水平、编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辞书编纂出版的典范之作。《现汉》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任务。对已经制定颁行的语文规范标准,它要贯彻执行;对尚未形成标准的方面,它要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和约定俗成原则明确规范导向,引导读者使用,并为规范标准的制定创造条件;对已有规范标准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它还要加以补充和适当的修正,使之更加完善,从而也为这些标准的修订准备条件。基于《现汉》的权威性、规范性、通用性和使命性,沈先生所查的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和《现代汉语词典》不在一个等级上,就凭《现代汉语词典》肩负的的“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任务这一点,就能说明“门票”一词是大名。
我看了沈文后,于2012年12月20日下午14点40分在网上用搜索引擎“百度”和“360”搜索测试了一下“门票”和“门券”的通用性。在“百度”上“门票”一词的搜索结果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门券”一词的搜索结果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5,000个”;在“360”上“门票”一词的搜索结果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1,860,000个”,“门券”一词的搜索结果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64,000个”。两组数据的差别是相当的大啊!再看看搜索到的内容,“门票”是社会大众在用,“门券”是收藏圈内在用,能不说明“门券”是圈内使用的名称吗?
我们喜爱的门票收藏活动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是独立和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真空空间,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门票收藏活动中也应该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有了一个爱好就特例于现实生活之外。如果我们对于为什么《现汉》收录“门票”一词的而不是“门券”多进行一些探讨和追溯,估计就能解决困扰门票收藏界的许多重大问题。必定编辑《现汉》的都是顶级的专家学者,比我们的认识要全面、系统的多。
其次,标准的门票是三个联次:存根、副券和门票。这三个联次和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完整的门票及门票功能。而“门券”、“入门券”、“游览券”等字样出现在门票的什么位置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印在门票功能联次上,或在门票功能部分出现。比如沈先生这枚有“门券”字样的门票,它没有存根和副券的实际部分,但它就真的没有这两部分吗?有!票房每天从财务上领取了多少、卖出了多少、回收上缴多少,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回收箱的打开只有财务人员才有权利,而不是售票员,实际是财务人员和票箱完成了、 充当了存根和副券的功能。在这里“门券”只是门票或门票功能的一个联次而已。
再看门票收藏圈内现在有《门票研究》、《深圳门票》、《门票寻踪》、《广东门票》和《乐山门票》五种以“门票”直接命名的报纸,还有影响较大的每年一次的无锡门票交流会也是以“门票”冠名;更有虽内容上出现“门券”,实则网址是汉语拼音“门票”的朝花论坛www.menpiao.net。全国首届门票展览的文献资料中使用的是“参观券(门票)”;镇江汤杰元开办的中国首家正式注册的门票博物馆也是以“门票”冠名;中国收藏热线网2011年使用“门券”为类别命名,2012年也改成了“门票”……。还是《乐山门票》改刊词中说的好:门票通俗易懂。从这几年的发展看在收藏圈内“门票”一词的运用是越来越多。
最后,看沈先生举的开封铁塔名称的例子,老百姓和门票上确实是“铁塔”,但这个“铁塔”是“俗名”,不是它的大名、正式名字。开封铁塔的大名是“开封祐国寺塔”,因为在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第(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2处)中,编号69,分类号22,名称祐国寺塔;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中国古塔》一套4枚特种纪念邮票,邮票上标明的是"开封祐国寺塔"。时任开封市园林处副处长的吴丙丽想在邮票发行仪式上用别的名字都不可以,只能用标准名称“祐国寺塔”。后来开封市政府多次想改塔名,都没有成行。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乳名、小名、别名、外号、网名、艺名等等,但在派出所登记的正式名字只有一个,在正式文书上只能使用大名。“门票”“门券”也是这个道理。“门票”一词在法律法规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出现,就是一种国家规范和标准的执行。
所以大名是门票。门券是圈内叫法,源自于对门票三联次功能的局部认识。
参考资料:
1、1933年 《萍踪忆语》 邹韬奋
2、1933年 《奔》 丁玲
3、1956年 《文化娱乐税条例》
4、1961年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国务院
5、1978年 《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6、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7、1994年 国家邮政局1994-21T(4-1) 开封祐国寺塔200分邮票。
8、2012年12月20日网络“百度”、“360”搜索引擎、朝华论坛、中国收藏热线网。



本期阅读推广门票奖品为:


↓↓↓ 三连一下,天天好心情!
上一篇:新赛道的【发展自信】门票未来可期
下一篇:成都大运会门票,这样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