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旅游时代的成因
(一)消费结构与消费观念转变。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中国消费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有2.3万亿美元的增量,其中65%都将由80后、90后、00后带来,消费主流人群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追求“大、特、异”到追求体验、感受、情感与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微旅游消费模式简洁实惠、个性化,更符合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二)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手段搜索、浏览、预定、支付旅游产品,使得旅游市场更加便捷、快速和开放。

(三)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假期增多等总体发展趋势,导致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微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景点的限制,更关注旅游的体验和意义,符合当代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四)全球经济增长遇阻 旅游遇消费降级 。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景象,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水平。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均旅游消费却远不如四年前,反映出疫情后的旅游消费结构和心态发生了变化。2019年之前,人均旅游消费是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19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为603元,比2018年增长了8.6%;而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低了15.4%。这意味着虽然出行人数增加了,但是每个人花在旅游上的钱却减少了。

二、微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的特征
(一)短途出行。微旅游注重短时间内的体验感受,一般不会长时间离开家,适合周末或假日安排。
(二)低成本消费。微旅游强调低成本、高性价比的旅游体验,由于线路相对短小,可以节约成本。
(三)个性化需求。微旅游强调体验、感性、个性,注重体验和自由度。

(四)移动互联。微旅游多通过网络、手机APP等移动互联技术来实现自助式预订、查询、购票等服务。
(五)快速变换。微旅游强调随时随地的体验,不固定于一个地点,可以灵活应变,不拘一格,随心所欲。
(六)社交互动。微旅游重视社交属性,游客之间可以相互分享旅游体验、旅游建议等,旅游体验更有意义。
(七)体验消费。微旅游更注重旅游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旅游目的地本身。超越单纯的旅游景点观赏,更注重游览的深度与广度。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一)旅游资源单一。由于乡村旅游经营单体的自然条件、文化资源相对单一,系统性、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挑战相对较大,难以形成特色和吸引力。
(二)人才缺乏。由于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乡村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缺乏具有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经验的人才,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旅游有别于依靠旅游地产开发的大型文旅综合项目,他的低回报率导致了乡村旅游项目在固定投资上是相对乏力的,再加上乡村地区本身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服务条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一个普遍痛点。
(四)管理和维护成本高。由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往往经营空间较为分散,管理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难以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
(五)质量和标准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品质控制机制,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难以赢得游客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六)资金缺乏。由于乡村旅游项目涉及的资金规模较大,面临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保证项目投资回报等问题,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微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劲
(一)加强特色主题产品打造。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形成特色:基于当地的自然、文化、人文等资源进行剖析,形成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经营赋能。借助移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如全程导航、自主选择景点、定制化行程、预约服务、特色餐饮服务等,保障服务的及时性,节约劳动力成本,提升服务效能。
(三)引入创新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从文化体验、生态体验、休闲体验、运动体验、艺术体验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并不断更新和升级线路、景点等。
(四)创新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投资。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拓宽资金渠道,吸引政府和社会资本等投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创新融资模式,对关键节点项目要舍得让利, 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以品牌效益、综合效益,长期效益为衡量标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新项目的融资和资本实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发展策略、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游客安全和利益;二是做好品质管理与标准制定,乡村旅游产业需要从品质控制和标准制定方面入手,确保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实现品牌建设与市场化运作,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七)政府搭台,国企引领,建设联合经营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引导,地方平台公司搭台,发挥国有企业经济杠杆作用,打破行业壁垒,建设区域智慧旅游系统,形成合作共赢:针对乡村旅游资源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将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旅游企业、农民等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区域性整合营销、整合订购、统筹服务、统一管理联合经营机制,提高营销效能,提升服务品质,降低管理成本,构建合作共赢的行业关系。
作者简介:王东明,旅游职业经理人,曾先后就职于市级、县级文旅平台公司及国内知名文旅公司,负责过多家国家5A级景区、4A级旅游景区运营、区域性文旅项目开发及文旅品牌创建、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