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今年暑期旅游市场,文化遗产旅游备受追捧。全国各地博物馆、遗址公园内,游客摩肩接踵,研学游、文化主题游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遗产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并非一蹴而就、一融就活。今年暑期故宫等热门文博场馆一票难求,然而仍有一些文化遗产景点游人稀少。这一现象表明: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来讲,文化遗产旅游载体是遗产,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活化与传播手段。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围绕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全力做好文化遗产创新活化这篇大文章。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是目前文旅融合发展亟需重视并探索的问题。

01
深入挖掘提炼
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特色是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同质化是旅游发展的大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物、古迹、遗址、非遗技艺,大众也由此拥有众多观览游学选择。要让当地的文化遗产脱颖而出,关键是彰显文化特色并积极推向极致化、生态化。



▲世界各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丨来源:网络
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坚持以啤酒文化为特色,以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和老设备为核心载体,在产品展陈、服务模式、业态规划、剧本游戏和文创产品等方面凸显啤酒文化特色,并联合周边旅游资源构建文旅生态,为中国啤酒文化提供了一个显赫的历史坐标,被评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青岛啤酒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啤酒的发源地—登州路56号,主要使用当年德国设计建造的糖化大楼和办公楼两个部分。这些厂房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现为历史优秀建筑。走进馆内浓浓工业风扑面而来,这里完整保存了百年前的工业遗址风貌、21件国家级文物诉说着一段段历史。拾阶而上,中国最早的啤酒糖化锅、煮沸锅、过滤槽等老生产设备展现在游客面前。
透过青岛啤酒博物馆一砖一瓦、一瓶一物,可以看到青岛啤酒对工业文明的充分尊重,对文物文化的悉心呵护,对传播啤酒文化的责任担当,让人对这座企业的尊重感油然而生。
青岛啤酒博物馆为青岛啤酒文旅产业化发展埋下了一颗金种子,成为现在和未来很多文旅新业态的文化原点。青岛啤酒的文旅生态旨在以文化为核心资产,以工业旅游产业为根基,延展更多高品质复合型啤酒文化场景,为行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消费者提供快乐、新鲜、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独有特色丨来源:网络

02
强化创意策划与设计,
创新活化内容与形式
通过巧妙构思和解说体系将文化遗产的故事融入游客体验之中,将遗产资源转化为可观、可感、可玩的文旅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交互中获得文化体验,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与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文化遗产形式丨来源:文化产业案例
例如黔东南地区的丹寨县依托当地文物遗存与传统技艺,推出了非遗研学体验旅游项目,将当地具有苗族特色的非遗技艺设计成游客能够参与的手工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蜡染、造纸、竹编等制作活动过程中化身非遗传承人,更加立体和深刻地感受当地风土习俗和人文传统。

▲游客沉浸参与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丨来源:拍美丽
丹寨万达小镇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中心部位东湖湖畔。这里海拔位置比较高,遍布原始森林,并且分布着108个湖泊。拥有如此之多湖泊的丹寨,使得水成为它的一大特色,碧绿晶莹的溪水宛若项链般穿越于森林与浅滩中间,色彩斑斓的湖泊以及气势磅礴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叫人仿佛身处于美妙的世外之地。
丹寨万达小镇还将丹寨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引入小镇,包括石桥古法造纸、国春苗族银饰、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到源远流长的非遗、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匠心精神。小镇将与国内知名演艺团体合作,倾力打造多台形式各异、独具特色的常态化民族演艺,丰富小镇的观赏体验,让游客真正玩得开心、愿意来、留得住。



▲丹寨当地特色活动丨来源:锦绣丹寨

03
推动科技赋能文化,
让遗产生动有致地活起来
随着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日趋成熟,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有效的活化方式。




▲中国优秀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丨来源:网络
例如重庆大足石刻引入8K球幕电影,将实景拍摄与CG动画相结合,通过新技术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用全球首创的展现方式降低了文化遗产内容的理解门槛,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与获得感。据悉项目入选了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重庆大足8K荧幕丨来源:网络

04
坚持开放协同,扬长聚势
在科学分析资源优势与所求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高明的创意、合理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整合多元力量,形成集聚态势,对于一些相对冷僻的文物遗址应加强与文化和旅游企业、公益组织等机构的合作,获得更多资金、人才、技术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


▲瑞幸与茅台的强势力量整合丨来源:网络
例如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字节跳动合作推出了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转换为层层剖开的谜题,为游客提供了游戏道具、剧本和手机端的交互平台,吸引游客按照手机的提示剧情在展馆中探索解谜。


▲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活动宣传丨来源:网络

05
加强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规范和监管
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潜能时,各有关主体应坚守文物保护底线,杜绝对文化遗产进行随意的“改头换面”。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来源:网络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后,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甘肃天水市斥资近9亿元修复西关古城,然而却在修缮后的文保院落内进行了盲目无序的商业化开发,这不仅违反了建筑搭建的规定,违背了文物复原的初衷,更有悖于古城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防火风险也随之增大,火灾隐患比比皆是。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一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整改,但其深刻教训值得吸取。



▲西关古城的历史风光丨来源:网络

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让大众旅游更具文化味。一个地方文化遗产旅游的活跃程度除了受文物遗址本身能级、区域旅游市场大小等因素影响之外,管理与运营主体的使命感、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核心变量之一。如果缺少策划站位的高度、文化挖掘的深度、创意转化的亮度以及产品体验的精度,没有给人们“必须到此一游”的充分理由,文物遗址也难以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围绕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全力做好文化遗产创新活化这篇大文章,将文物故事、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不断优化人们在文旅体验中的知识浓度、感悟深度和互动程度,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
来源 | 沉浸城市
编辑 | 清大文产品牌部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