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思想是一次旅行

海德格尔:思想是一次旅行

2023-09-15 23:43:22  浏览:27  作者:管理员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选自《Proximus模拟对话录
时间:1970年春天

地点:德国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小镇

Proximus:您好,马丁·海德格尔先生。

您曾在某个地方说过,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常常是受限于我们的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因此,我们需要超越这些限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我是这么说过,但原话不是这么说的。说存在之前,先说一下本体论,它源自希腊语λόγος (logos),最初意为“思想、概念、论点、推理”。

在哲学中,本体论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学科。它试图回答诸如“世界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本体论的答案往往是对存在最基本、最普遍的表述。

传统的本体论将存在看作是事物的属性,例如,一块石头存在,一棵树存在,一首诗存在。存在被视为事物的某种特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去理解。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够的,因为它忽略了存在的本身。

超越本体论,并不是要否定或推翻本体论,而是要超出其范围。就像当我们问“世界是什么?”时,我们不仅希望了解世界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希望了解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子的,以及它还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此,存在的本身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事物的前提。

换言之,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属性,而是因为它在存在中出现。

我想试图超越那种将存在视为事物属性的本体论,回到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静止的概念,它既不是本质,也不是现象,而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这意味着,存在不再是本体论中所探讨的存在者,而是更为基础和本源的东西。这种超越并不是一种超脱于世界和存在的神秘状态,而是一种深入到存在根基的反思和探索。

Proximus:所以您的本体论是一种超越性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你可以这么说。我不再关注事物本身,而关注事物如何出现,在何种存在方式中出现。也就是说,回归到事物出现在世界中的方式。我认为这是理解事物、理解世界的关键。

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我们可以对这朵花进行描述、分类、命名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认知。但这并不是对这朵花的超越性认识。超越性的认识是指我们意识到这朵花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对象,它还涉及到美、生命、意识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理性认知,是我们无法通过语言和概念来完全表达的。

《日本美学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传世之作

追溯影响日本一切艺术领域的美学源头

幽玄:薄明之森,

以黑暗为尺度的心意流转

物哀:樱花落下,

转瞬即失的轻柔表达

诧寂:素朴日常,

不完美事物的内在显现

广告

原价135元

限时特价79

如果我们只关注现在存在的物体(存在物是现象),那么我们可能会得出物体是由某些物质构成的结论。存在物是其物质本身,而非它的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一切揭示的先决条件:它是为了揭示而存在,而非被揭示的存在。

如果我们超越本体论,我们可能会问:“物质本身是从何而来的?”、“是否存在除物质之外的其他存在方式?”这样的问题就超出了传统本体论的界限。

Proximus:听起来,这好像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方式,是我们日常经验和理性认知所无法完全把握的,可这种思考方式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海德格尔:是的,这种超越性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存在本身,让我们意识到存在是有多个层次的。

因为如何理解存在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生活。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还有行为方式,都是根据我们的存在方式来决定的。

Proximus:我好像明白了点儿什么。

海德格尔:思考是一种旅行,它可能会带你去到你从未去过的地方。哲学从未远离人群,只是人群远离了哲学,哲学的奥妙,来自人的奥妙。

陈嘉映:对哲学初学者,我推荐杜兰特

我是教哲学的,时有人让我推荐哲学书。对初学者,我常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蒋剑锋、张程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这是一本西方哲学史。威尔·杜兰特是历史学家,思想史造诣尤深,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哲学史,初学者比较容易进入。专门的哲学义理,幽玄精微,初学者很难一下抓到要点,往往只抓到偶然看懂的几个句子,望文生义,落入不着边际的误解。

把哲学问题放到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待,虽然不易尽精妙处,但往往有益于了解诸哲学体系的大致方位。

威尔·杜兰特不是大哲学家。我常觉得,自己有个哲学体系的人做哲学史有利有弊,优点是哲学史上的有些问题他可以谈得很深入,缺点则是难免对相异的思路缺少同情。

所以,和罗素的《西方的智慧》相比,我更愿意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同罗素一样,威尔·杜兰特是文笔极好的作家。我当时读的是英文本,希望中文译本多少体现作者的出色文笔。

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了四部一套的威尔·杜兰特系列:《哲学家》《哲学课》《追求幸福》《生命的意义》。

杜兰特是位大学者,曾写下皇皇十数册巨著《世界文明史》。而杜兰特为我国作者所熟知,则多半是因他那部《哲学的故事》,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这本书1926年出版,短短一年内售出100万册。

多年以来我也总是向愿意了解哲学的青年推荐杜兰特的这本书,倒不是跟风——我后来才知道这本书这么popular(流行),我只是自己读时兴致盎然,的确,这本书把哲学家和哲学写得如此生动,想不受吸引都难。

信现今出版的这个系列里有一部是《哲学家》。不同于《哲学的故事》,这是薄薄的一本,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五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培根、斯宾诺莎、尼采。这“哲学五雄”,《哲学的故事》都写过,不过在这一本里写法不同。

下篇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主题:何为哲学家?总体上,杜兰特认为哲学在沦落,实际上已经“沦落到无人尊重的境地”,沦落的原因甚多,最主要的是哲学的经院化,“太执迷于钻研各种陈旧过时的体系的细枝末节……其创造性又是如此稀缺”。这个结论有点儿简单化,不过,我认为大感觉蛮对头。


一本是《哲学课》,分别讨论八个方面的问题:逻辑学和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历史、进步、政治、宗教。常见的哲学主题差不多囊括无余。杜兰特一生沉浸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对这里出现的大部分论题都有不俗的见解。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也许不是他的长项,但他也能把握其大要,用清晰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初学者仍能从中收获不少。


三本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同时又历久弥新,今人像古人一样不断向自己发问,我们老年人像刚刚开始人生的青少年一样不断向自己发问。杜兰特说:“它对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比对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称其为问题。”

一百年之后,我们也许可以重复这句话。没有谁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普适的答案,但杜兰特承诺,无论年过半百还能剩下多少真诚,他都将尽可能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


后说说《追寻幸福》。普通读者也许可以从这一本开始,因为这一本的话题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幸福、爱、男人女人、婚姻、孩子、性格。

在谈论这些“通俗话题”的时候,杜兰特时时展现出深思熟虑的人生智慧。例如,说到教育,人们看重的往往是让青少年准备好将来谋求生计的本领。这当然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青少年将来不只是要去应付生活,他们还要享受生活、理解生活。

我们通过友谊、大自然、文学、艺术享受生活,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哲学理解生活。这些同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坊间出版了不少通俗的哲学类导论,其中不乏佳作,但若只让选一套,我还是选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系列

哲学课&哲学家&生命的意义&追寻幸福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

却会使我们自由

本系列解答有关

生命 生存 生活的疑惑

广告

原价268元 

限时特价209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