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之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二)

草原深度游结束后在蒙古包就餐。下午乘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巴尔虎蒙古部落。

进入一个移动大蒙古包,团座在一起聆听蒙古老艺人演绎的蒙古小调,听完了去乘坐草原小火车浏览草原景色。这小火车极简风,一个小拖拉机头拉着十几节废旧小油桶改造的车厢。在草地间的土路上哐当哐当转了不到十分钟,景色没看多少,灰头土脸没有逃过,但是也没有掩盖住每位乘客脸上洋溢着童真般灿烂的笑容。

然后我们走进蒙古包,牧民招呼我们坐下来,品尝新鲜的纯奶、酸奶、奶茶。酸奶需要加白糖还有炒米,奶茶不加糖,原味的。接下来是蒙古服装拍照。从一个类似道具间的蒙古包挑选各种服饰,然后在蒙古包前、草地上拍照,这种活动女士们乐此不疲,各种摆拍。

晚上在一个大蒙古包内就餐。烤全羊加八菜一汤。舞台上,一只只烤得焦黄的泛着油亮的小羊伏在小车上,昂着头,屈着腿,犹如卧在草地上,头上顶一块大红色的绸布。烤全羊仪式感满满,先是蒙古族姑娘歌舞表演,然后是开羊,相当于是剪彩,由宴席中尊贵的客人在羊背上开个口子。之后小车推到餐桌前,自行切割装盘。据说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羊肉没有膻味,因为草原上不仅有牧草还间有近百种中草药。这里的手把肉除了盐不放任何佐料,一点也不腥,白水煮肉片蘸野韭菜花是草原美食之一。

饭后我一个人在景区遛达,这里是新巴尔虎左旗。看脚边或黄或绿或高或矮的草,草丛间各色的野花,看远远近近的蒙古包散落在绿色草原上,好像草地上长出的白蘑菇。正是日落时分,天边的云彩在草原上方不断变幻着色彩,夕阳在云层中时隐时现,缓缓地没入远处的蒙古包里。好一幅草原落日图!
(网图)
八点半篝火晚会开始。草原上的小伙子们表演马术歌舞,然后点燃篝火,观众纷纷走下观众席,手拉手围着篝火跑着笑着。这热烈的草原篝火之夜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野性和童心,摘下面具,纵情狂欢。

第二天下午乘车去哈萨尔游牧部落,进入牧民家了解牧民生活。进大门时下马酒仪式,这是蒙古族接待客人时的一种礼仪,当尊贵客人来到草原的时候,主人会双手献上哈达,同时奉上一杯下马酒。喝“下马酒”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用左手接过酒碗,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敬天,再蘸一下酒弹向地面——敬地,再蘸一下酒抹到自己的额头——敬祖先。最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相传,下马酒的起源来自于成吉思汗。后人为防止被人暗害,每次在饮酒时,都要学着成吉思汗的样子将拇指扳指伸到酒中,看扳指是否变色,如此反复三次便可验出虚实,蒙古人认为无名指是最干净的。我们收到的哈达是蓝色的。据说自远古时期开始,蒙古民族始终崇拜大自然,信奉长生天,无比敬慕苍天之蓝色。
(网图)
我们进的这户牧民是拉图家。拉图是个少妇,普通话讲的不错,说话慢悠悠的但铿将有力。她说草原上人文化水平都不高,男孩子首要任务就是要学骑马射箭摔跤搭蒙古包,这些才是养家糊口的真本事。几个成年男子搭建一个普通蒙古包只需两三个小时。听说草原上姑娘出嫁前准姑爷要先在女方家住两三年,原因何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两年甚或半年挪一个地方,早年通讯又不方便,姑娘嫁人之后想回娘家非常难,有的一辈子不一定能再见到父母,所以婚前小伙子要陪伴姑娘侍奉父母几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她还讲到蒙古族的天葬。蒙古人的葬礼较为简单,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放到荒野,任鸟兽啄食,几天后,尸体不见了,就认为升天了。个别传染病人会火葬。她说我们蒙古族是厚孝薄葬,不像你们汉人大操大办,那是做给活人看的。她说草原上水资源匮乏,有客人埋怨厕所脏,这已经是五星级卫生间了,近年政府给建的。前些年根本就没有厕所,告诉游客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解决就好,结果经常闹出衣裤被弄脏的尴尬,因为不会看风向。近些年,草原沙化非常严重,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国家开始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措施,政府给予补贴。他们家每人2000亩,全家8000亩,一年大概四五万补贴。听起来很多,但是各种家用开支还是很拮据。

草原风光无限好,牧民生活看似自由洒脱,然而,生活有千万种,每一种都是不易的。不用羡慕别人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草原上撒完欢儿,回去过打卡上班的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