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旅游,为何这么难?

洪湖旅游,为何这么难?

2023-09-11 01:00:44  浏览:89  作者:管理员

     洪湖很大,但能开发的地方却很小。

     在洪湖做旅游,只有两样不能搞——这也不能搞,那也不能搞!

洪湖水乡,水网体系

谁不想来洪湖浪一浪?

洪湖市是湖北荆州下辖的县级市,和荆州一样,她也是自带IP的地方——洪湖自身就是一个“超级IP”!洪湖这个IP源自那首耳熟能详的红歌——《洪湖水浪打浪》。

要说有哪一首红歌的自然传唱率最高(非强制推行),《洪湖水浪打浪》说第二,恐怕找不出第一了。这首红歌诞生近70年,经久不衰。任何时候听,都不觉得它是“老歌”,而且任何人只需听一遍,基本都能跟唱。除了丝滑的旋律,最重要一点——这首歌唱的是“生活场景”,唱的是“人间烟火”。

作为红歌,它不仅火遍了华夏大地,还唱到了“美帝”和“小日子”那边,被不少“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推到自己的国家大剧院进行公演。那画面可以想象一下,音乐真的做到了无国界。

早在2002年,宋祖英就把《洪湖水浪打浪》,唱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相关视频网上很多。到2018年11月4日,《洪湖赤卫队》歌剧也演到了悉尼歌剧院,让帝国主义人民看到了中国的“红色革命剧”。

不管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很多国外歌手也都唱过《洪湖水浪打浪》,比如美国歌手乌拉圭、加拿大网红音乐人“乔治主席”,还有我们“一直讨厌”的“小日子”那边,唱的歌手就更多了。不仅黄种人唱,白种人唱,还有不少黑人歌手也唱过《洪湖水浪打浪》。

特别是2020年2月13日,意大利总统府举办中意文化旅游年音乐会,《洪湖水浪打浪》响彻大厅。而此刻的湖北,正在经历突如其来的疫情。听到这首熟悉的湖北民歌,在场的华人无不动容落泪。

不管何种肤色的人,在听到“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时(看到这句话,你肯定在唱,而不是在读),无不想来洪湖浪一浪。

这就是一首歌的魅力,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意识形态。这首歌,在所有人的脑海中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悬念——洪湖,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机会一定要到洪湖浪一浪!

2017年末,因工作的原因,我浪到了洪湖,带队做《洪湖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借着工作的机会,我跑遍了洪湖的每一个角落,同洪湖市20个乡镇、街道、管理区的负责人和一些重点村的干部都进行过深入交流。他们爱洪湖,同时也失落于洪湖发展总是慢半拍,也都想在任期间努力推一把,让洪湖再现“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对于洪湖这个地方,我对她比我老家还要熟悉。我给她的定义是——这是一个伟大的“小地方”!作为革命圣地,她没有延安、井冈山那么高站位,也没有红安那么“炸裂”——诞生200多个将军。但洪湖最接地气,洪湖的红色底蕴和水乡氛围是扎根在民间的,所以我称它为“伟大的小地方”。

洪湖赤卫队实景演艺

洪湖,错过了什么?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全国唯一水质整体达到二类标准的大湖,现有水域414.12平方千米,被誉为“湖北之肾”。洪湖也是湖北省最早发展旅游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湖泊旅游方面,她绝对可以算作湖北省湖泊旅游的拓荒者,早年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很早就成了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2010年代,这个曾经的湖泊旅游“带头大哥”,反而没落了。作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后来的一众湖泊(水库)小兄弟,不仅超越了洪湖,甚至形成了碾压之势。

洪湖,怎么了?曾经辉煌的旅游业,怎么短短几年时间就急转直下?

我回顾了一下关键的时间节点,应该是从2008年前后出现的拐点。当时的大环境是,北京奥运会让国家形象飞出了天际,形式一片大好。2008年之前,股市已经带头飞出了天际,冲到了6000点,短短几个月就造富了一大批人。虽然2008年又跌回到3000多点,但完全没有影响经济的高涨势头——那时,真的是做什么都赚钱。而旅游业作为慢热型产业,自然就受到了相对的冷落。

对于洪湖市而言,这一年洪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是世界级的荣誉。迄今为止,千湖之省的湖北,也仅有洪湖这一家。接下来,洪湖的重要工作就变成了保护。

虽然我们常说,保护与发展不是冲突的,可以做到在保护中科学发展。但往往这都是理论,我们的“保护”很容易用力过猛。加上那时各行各业都处于“青春期”,赚钱不愁,所以把洪湖“保护”起来,也养得起。

2012年以后,城市私家车开始明显增长,渐渐进入到私家车时代。那时的旅游形式,也开始向“自驾游”过渡。本来,洪湖也抓到了这个机遇。早在2010年,湖北省发改委就核准洪湖市建设武监高速洪湖段(武汉市-洪湖市-监利市),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条高速建到一半,烂尾了,成了湖北省的著名烂尾高速。让洪湖不偏不倚,实实在在地错过了自驾游时代,最终没能从“旅行社目的地”转变成为“自驾游目的地”——洪湖,被近在咫尺的大武汉市场遗忘了。

而这条“万众瞩目”的高速,直到2020年1月21日才正式通车。两天后的1月23日,武汉封城。接下来,就是折腾你我所有人的悲催三年。

旅游业被“口罩”摧残得体无完肤。

那年,还在烂尾的武监高速

洪湖,又经历了什么?

当然,“口罩”折腾的是“口罩”之外的所有行业,大家都一视同仁。对于洪湖而言,她还有自己特殊的经历。

2014年12月,洪湖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国家级荣誉,同时也是国家级“紧箍咒”。最关键的是,洪湖不归洪湖市管了,归荆州市设立的管理局管。一个需要发展,一个需要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导致保护与发展出现对立。

当然,这不是只有洪湖面临的问题,全国所有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有这个矛盾。所以,站在发展旅游和经济的角度,我时常提醒我们的业主方——尽量不要去申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之类的名录。你在戴上这些“高帽”的同时,也戴上了紧箍咒。到时你会发现,什么都不能干了。虽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也提倡,可以发展“生态观光”“科普旅游”“研学旅游”等,但当你真正去做时,才知道连修条小路都违规。不能修路,不能建厕所,不能配套服务设施,还谈什么观光、科普和研学?于是乎,有些地方只好打擦边球,比如以修“森林防火通道”的名义来修旅游参观通道,但这样的“擦边球机会”又有多少呢?

洪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覆盖整个湖区,约414.12平方千米(62万亩),其中核心区128.51平方千米(19.3万亩),缓冲区43.36平方千米(6.5万亩),实验区242.25平方千米(36.4万亩)。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连科考队伍进去都要报备。缓冲区,只允许科研考察和教学。实验区,可以进行适当的科普活动、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工程和生态渔业生产。也就是说,整个洪湖湖区,41.5%的区域都要变成“无人区”这个巨大的“无人区”,直接把洪湖南北水上交通和东西水上交通切断了——洪湖之北,为瞿家湾片区,是洪湖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洪湖旅游的发源地。洪湖之南,是洪湖城区和兴起的旅游港区域。

为了这个保护区,洪湖开始全面退垸环湖,拆网清障,让渔民上岸,告别“靠湖吃湖”的生活。共拆掉湖区千万根网桩,打捞清理沉船400余艘,收购渔民渔船近2000艘,以“一套住房、一个工作、一个保障”的要求,让一万多渔民上岸,彻底告别湖区。

这些工作对保护洪湖生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直接以行政手段划出巨大的“无人区”,是否用力过猛呢?我不是生态环境的专家,不好评判。反正当时我们去洪湖的直观感受就是,湖区没了渔民,就像山区没了山民,农村没了农民。我在想,人类本身不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上岸的渔民,消失的渔村

保护,有时也是一种“破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洪湖市抢先在大湖严格保护之前,规划落地了“洪湖旅游港”和环湖绿道。不然这两大工程,要是放在今天的管控局面,肯定是难以落地的。但对于旅游而言,特别是对于外地游客而言,能深入湖区的水道,比环湖绿道更重要。

2018年后,长江大保护时代来临,洪湖作为连通长江的自然湖泊,成为重点“保护对象”。上面也一直在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是“只保护生态,不发展经济”。

道理都懂,但执行起来真的左右为难,所以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就上不就下”,“一刀切”便成了最保险的选择。

要说我们做的《洪湖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洪湖旅游的发展到底有何帮助?我可以坦白说,确实没起到实质性帮助。当时,我们只是想通过规划给洪湖旅游打开一扇小窗,留一点发展的机会,哪怕只是争取一条门缝也可。为此,我们还研究了《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想从上面找一点突破口。机会确实也有,第四十一条规定,在湖泊保护范围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规划旅游业即可。然而,地方法规在国家大政策面前,也只能夹起尾巴。

最后,洪湖的窗没打开,连门缝也掩上了——洪湖湖区原本就屈指可数的旅游项目,还被关停了一个。湖心岛上的几个老项目,也无法得到恢复,没人敢去投资,一直处于“撂荒”状态。甚为可惜!

紧接着,长江“十年禁鱼”政策叠加而来,洪湖也彻底禁鱼了。禁鱼一两年后,长江就出现了追逐的江豚,成效显著。

但与此同时,洪湖的情况出现了逆转——湖面上广袤的荷叶连片消失,成片成片葬身鱼腹。洪湖是碟盘状的自然湖泊,典型的浅水湖,平均水深只有1.35米,即便在洪水期,水深也就2米出头。所以洪湖是全国难得一见的能大面积长荷叶、开荷花的大湖,水深超1.5米,荷叶会被淹。洪湖全水域62万亩,野生荷莲就超10万亩,真真切切的“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则处处“秃顶”了。同时号称“水下草原”的洪湖水下,大面积水草也被泛滥的大鱼席卷啃食——“一刀切”式的保护,引发了“反破坏”。

水上没了渔民,鱼就成了霸主。生态,需要保护,更需要平衡!

飞跃洪湖芦苇荡的水鸟

水上不让搞,陆地也难搞

我一直认为,发展旅游,首先要造原子弹!

对于洪湖旅游来说,它的“原子弹”就是洪湖大湖。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可如今,洪湖这枚“原子弹”,真的就成了“原子弹”——它就真实地摆在那里,看得见,也摸得着,可就是不能用,不敢用!

旅游业,是洪湖绕不开的支柱产业,终究还是要发展。湖区被限制,那陆地上又如何呢?不用调查也能猜到,陆地上基本农田占了绝对比例,这是江汉平原所有地区的共性。

洪湖在这个共性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它是国家级蓄洪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蓄洪工程“东分块”,全部在洪湖市境内。

我们在全域旅游考察期间,洪湖市龙口镇正在将这里的长江弯道取直,建设“万里长江第一闸”——套口进洪闸(如今已经建好)。这个闸口的作用就是一旦长江洪水失控,“套口进洪闸”就会打开,将长江洪水引入到“东分块”工程内,用淹没洪湖市40%国土面积的代价,来保下游的大武汉。

“东分块”面积900平方千米,是由洪湖市境内的长江干堤、腰口隔堤、东荆河堤和洪湖大湖主隔堤围出的“封闭圈”,内含套口进洪闸、洪湖主隔堤防洪闸、内荆河节制闸、南套沟节制闸、补元退洪闸、小港群闸、新滩三闸,以及腰口泵站、高潭口二泵站等几十个水利工程节点,围堤总长167千米,围住了洪湖市7个乡镇、2个农场管理区,包含新滩镇部分、燕窝镇部分、大沙湖农场管理区、大同湖农场管理区、龙口镇、老湾乡、汊河镇部分、万全镇部分和黄家口镇部分,涉及30万人口,相当洪湖市总人口量的1/3。“东分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蓄洪工程。

也就是为了保大武汉,洪湖要随时做好牺牲掉9个乡镇、管理区的准备(洪湖市总共才20个乡镇、管理区)——就凭这一点,武汉人都应该把洪湖当作经常旅游的“第二故乡”

当然,“东分块”境内的30万人口都要迁出来,搬迁工作一直持续到2030年,区域内不再保留常住人口和固定产业,以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这个设想看似不错,种地当然没问题,种一季收一季,风险小。可做旅游就不一样了,无论怎么做,旅游都属于相对而言的“重资产投资”,作为国家级蓄洪功能区,谁敢往里面砸钱投旅游呢?顶多也就是做做生态采摘园这类入门级的旅游。可这样又没特色,武汉周边的生态园、采摘园早已数以千计。

为此,当时我们在规划中提出,干脆以“东分块蓄洪工程”为载体,整体打造“国家抗洪公园”,这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项目,可以吸引全国市场(包括主题研学),也可以获得政策支持——毕竟洪湖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国家和省里支持一下也是应该的。这个“国家抗洪公园”既是水利旅游,也是红色旅游,与洪湖的底色一脉相承。它的功能就是展示中国抗洪史、传播抗洪文化和抗洪精神,进行“地球灾难”模拟实训,以及应急灾害特种培训和举办国际论坛等。

中国的抗洪史和抗洪事件,大部分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又以洪湖段最具代表性。在98抗洪期间,洪湖长江段留下了众多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和十万子弟兵的英勇故事,所以洪湖本来就是抗洪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和传播地。而套口进洪闸所在的龙口古镇,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古代长江治水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另外,针对陆地区域的基本农田,我们还同步提出,在洪湖大湖北岸以“中国再生稻第一镇”沙口镇为中心,联动周边区域,打造“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洪湖市拥有全国最大种植面积的再生稻,共计30万亩,这本身就是一个IP性农业资源,也有创品牌的可能性。同时,沙口镇境内的河、沟、港、渠已经全部贯通,且已全域改造拱桥,可以一船到底,跑遍沙口镇的全部水网体系——“水乡十八湾”的格局已经成型。这个“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注定是个极美的水乡世界。

东边一个“国家抗洪公园”,西边一个“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两大公园东西联动,形成“两轮驱动”之势,理论上可以带活洪湖大湖以外的地方。但这两大公园要落地和推行,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套,也非一般民营企业能扛。

两大公园,东西联动

洪湖旅游,到底怎么搞?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洪湖旅游的发展思路就在那首歌里——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仓稻谷香

游客到洪湖,就是要在湖区体验最纯粹的“渔家生活”:一个渔村、一栋渔屋、一艘摇橹、一张渔网、一只鱼鹰,当几天渔民,吃几顿鱼宴,仅此而已。

无论是微度假时代,还是旅居度假时代,“渔家生活”就是洪湖旅游的最高境界,朴实无华,而又无法超越。

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不一定非要“高谋划、高站位”,有时把最简单的模式做好,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战略和定位,也不是非要搞什么新名堂,平时只需要将展现形式进行创新即可。一句话,只要看准了方向,干就对了。

我们在做《洪湖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期间,当时市领导就提出了要求——你们要是能为洪湖想出新的口号,这个规划就算过了!

后来我们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提交了几十个口号,汇报一次被灭一次。再后来,无论是我们团队,还是市领导,都接受了现实——洪湖最好的口号,就在歌里,“洪湖岸边是家乡”,已经是无法超越的口号!

前人为洪湖留下的这句“老口号”,继续用就行了,真的不用刻意去创新。

如果洪湖湖区的保护政策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时适度调整,该放生放生,该捕捞捕捞,适当恢复渔村和渔民,才是洪湖该有的本色。人为整出一些“无人区”,本就不符合自然规律。管理部门不是“禁止部门”,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管”和“理”,在管控、管制的同时,更需要“理”出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科学措施。

当洪湖的那条门缝能打开时,当那两个湖心岛能重新启用时(茶坛岛、清水堡),洪湖旅游才能迎来真正的破局之时。洪湖,也只有“做好水文章”,才能“再唱洪湖浪”!

洪湖旅游最终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是歌里那句话——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