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发展旅游,首先要造原子弹!
对于洪湖旅游来说,它的“原子弹”就是洪湖大湖。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可如今,洪湖这枚“原子弹”,真的就成了“原子弹”——它就真实地摆在那里,看得见,也摸得着,可就是不能用,不敢用!
旅游业,是洪湖绕不开的支柱产业,终究还是要发展。湖区被限制,那陆地上又如何呢?不用调查也能猜到,陆地上基本农田占了绝对比例,这是江汉平原所有地区的共性。
洪湖在这个共性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它是国家级蓄洪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蓄洪工程“东分块”,全部在洪湖市境内。
我们在全域旅游考察期间,洪湖市龙口镇正在将这里的长江弯道取直,建设“万里长江第一闸”——套口进洪闸(如今已经建好)。这个闸口的作用就是一旦长江洪水失控,“套口进洪闸”就会打开,将长江洪水引入到“东分块”工程内,用淹没洪湖市40%国土面积的代价,来保下游的大武汉。
“东分块”面积900平方千米,是由洪湖市境内的长江干堤、腰口隔堤、东荆河堤和洪湖大湖主隔堤围出的“封闭圈”,内含套口进洪闸、洪湖主隔堤防洪闸、内荆河节制闸、南套沟节制闸、补元退洪闸、小港群闸、新滩三闸,以及腰口泵站、高潭口二泵站等几十个水利工程节点,围堤总长167千米,围住了洪湖市7个乡镇、2个农场管理区,包含新滩镇部分、燕窝镇部分、大沙湖农场管理区、大同湖农场管理区、龙口镇、老湾乡、汊河镇部分、万全镇部分和黄家口镇部分,涉及30万人口,相当洪湖市总人口量的1/3。“东分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蓄洪工程。
也就是为了保大武汉,洪湖要随时做好牺牲掉9个乡镇、管理区的准备(洪湖市总共才20个乡镇、管理区)——就凭这一点,武汉人都应该把洪湖当作经常旅游的“第二故乡”。
当然,“东分块”境内的30万人口都要迁出来,搬迁工作一直持续到2030年,区域内不再保留常住人口和固定产业,以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这个设想看似不错,种地当然没问题,种一季收一季,风险小。可做旅游就不一样了,无论怎么做,旅游都属于相对而言的“重资产投资”,作为国家级蓄洪功能区,谁敢往里面砸钱投旅游呢?顶多也就是做做生态采摘园这类入门级的旅游。可这样又没特色,武汉周边的生态园、采摘园早已数以千计。
为此,当时我们在规划中提出,干脆以“东分块蓄洪工程”为载体,整体打造“国家抗洪公园”,这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项目,可以吸引全国市场(包括主题研学),也可以获得政策支持——毕竟洪湖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国家和省里支持一下也是应该的。这个“国家抗洪公园”既是水利旅游,也是红色旅游,与洪湖的底色一脉相承。它的功能就是展示中国抗洪史、传播抗洪文化和抗洪精神,进行“地球灾难”模拟实训,以及应急灾害特种培训和举办国际论坛等。
中国的抗洪史和抗洪事件,大部分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又以洪湖段最具代表性。在98抗洪期间,洪湖长江段留下了众多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和十万子弟兵的英勇故事,所以洪湖本来就是抗洪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和传播地。而套口进洪闸所在的龙口古镇,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古代长江治水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另外,针对陆地区域的基本农田,我们还同步提出,在洪湖大湖北岸以“中国再生稻第一镇”沙口镇为中心,联动周边区域,打造“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洪湖市拥有全国最大种植面积的再生稻,共计30万亩,这本身就是一个IP性农业资源,也有创品牌的可能性。同时,沙口镇境内的河、沟、港、渠已经全部贯通,且已全域改造拱桥,可以一船到底,跑遍沙口镇的全部水网体系——“水乡十八湾”的格局已经成型。这个“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注定是个极美的水乡世界。
东边一个“国家抗洪公园”,西边一个“再生稻国家农业公园”,两大公园东西联动,形成“两轮驱动”之势,理论上可以带活洪湖大湖以外的地方。但这两大公园要落地和推行,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套,也非一般民营企业能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