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给老师的建议》——工作室成员共读一本书活动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给老师的建议》——工作室成员共读一本书活动

2023-09-07 21:32:18  浏览:42  作者:管理员

2023.09.0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习笔记
分享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意思解
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
重点解
儿童的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原因在于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关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
方法解:
  1. 为什么这样有着鲜明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的儿童,有些进入学校两三年后,却记不住语法,乘法表都背不下来呢?结论是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2. 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3. 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4. 但是,只有人去认识自然,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5. 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不应当把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这一特点偶像化。
  6. 有经验的老师在强调直观性的重要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把这些因素看作是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的手段。
  7. 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开关、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
  8. 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儿童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些问题,正好有助于这种过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

1.儿童的学习最好的场所,究竟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自然界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们答案。从儿时的生活开始,走进大自然,让儿童自然的生长,在发现和培养儿童的自然界的思维建构之后,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应与儿童在自然界获得的知识与思维建立联系。
2.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观察事物的现象,产生的形象思维,到思考事物的本质,激发的抽象思维,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够更好地启发儿童的智育发展

征稿启事

热烈欢迎各位有志于班主任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专业成长的老师们,分享自己的班级管理案例,育人故事,主题班会设计,带班方略,等等;分享自己教学故事,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研究与成果等等。来稿请注明:单位,姓名,联系电话,个人生活照一张,简介50字左右。

投稿信箱:82271068@qq.com 

咨询电话:13460802134,张老师。

编辑
刘洁
编审
张鹏
审核
郗剑强
总策划
万钧龙

发布单位

     林州市实验中学


关注河南省张鹏名班主任工作室
欢迎加入我们

(声明:“河南省张鹏名班主任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