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热搜!跳出“8A景点”的天津baibai们集体说拜拜:这座人均梗王的城市,轻轻松松让i人变e人

登上热搜!跳出“8A景点”的天津baibai们集体说拜拜:这座人均梗王的城市,轻轻松松让i人变e人

2023-09-07 13:09:41  浏览:51  作者:管理员

本文授权转载自 槽值 (ID:caozhi163)
微信公众号
“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天津了!”

2023年各地在文旅方面疯狂上分,大家几乎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儿,美食,美景,美建筑。

但似乎没有哪个地方像天津一般,靠着“局部地区有大爷降落”出圈——

起猛了,奥运冠军也来天津跳水了

别的城市,建桥就是建桥,不过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而天津人眼中的桥,是……十米跳台。

友情提示大家:请勿随意模仿,注意安全

“大爷人均全红婵的天津河边,怎么不算热门打卡景点呢。”

路过狮子林桥,在这里穿着泳衣飞翔的天津大爷大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向你展示这座城市的文武兼备。

在天津看大爷跳水,主打一个快乐。

倘若有人身在现场,八成会被那热烈的氛围晃到地上:跳之前,有助阵的冲锋号,跳完了,围观群众会拍手叫好。

早早在岸边准备好的热心裁判员们,还会适时举起手中的打分牌。

发展到现在,已然是吸引无数年轻人暂停上班,把想看大爷跳水的风吹到工位。

然而,随着围观人数越来越多,9月4日话题#天津大爷已经没空跳水了#登上热搜。


据老队员透露,现在狮子林桥跳水队几个老队员都没工夫跳水了,在桥面维持秩序劝阻没经验的年轻人。

“火了之后,他们都累坏了。”


今天(9月6日),天津狮子林桥跳水队发布倡议书,宣布退出天津狮子林桥跳水。

虽然一个“8A”景区落幕,但伴随着刻进无数人心的那几句“来到了天津卫,嘛也没学会,学会了开汽车”,天津文旅拿下一局,天津人的有趣深入人心。

难怪朋友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生活积极,好友必须津籍。

不愧是你,天津人/抖音@天津人

无论你从哪里来,到了天津人这里,似乎都能一秒快乐。

但如果你认为,有趣的天津只有“跳水大爷”,那就大错特错了!


天津话,比相声还好玩


2005年,林永健穿着一身耀眼芭比粉,顶着泡面头,嚷嚷着“干嘛呢,干嘛呢,干嘛呢”,冲上春晚舞台。

天津“结界(姐姐)”泼辣嘴刁的形象,就此一炮而红。

天津话魔性的口音,更是深深印在了观众脑海里。

“我正扫灰呢,好嘛,一个大锤抡过来了!要不是躲得及时,我这张脸啊,可就破——了相了!”

靓女出没注意/《装修》

在方言的加持下,天津成了“温柔不起来”的城市。

比如,“好嘛”,原本包含着让步、妥协、撒娇、宠溺等多种柔软情绪。

但是来到了天津,它读作“豪~马”。

三分娇羞七分嗔怪的“你说嘛”“什么嘛”,变成了“泥索嘛”“嘛玩意儿”。

撒娇软糯不存在,就算是谈恋爱,也丢不掉这独一份儿的嘴碎、贫气和直爽。


“你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吗?”“哟,您给说说?”

“余生请多指教。”“得嘞,您就瞧好儿吧!”

没听过《报菜名》,都读不出此中玄机

独特的发音,再加上天生有接下茬的“本能”,有人把和天津人搞对象称为“相声式恋爱”,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连吵架,都像极了说相声:

“干嘛呀您介四?又生嘛气呀姑奶奶!”

跳水之前都得先整一段

天津话,可以介入任何场合,能给世间万物加上搞笑滤镜。

清冷严肃的霸道总裁,只要说上天津话,瞬间接地气了不少。


外国童话《白雪公主》,天津话也完全手拿把掐:

“魔镜魔镜我问你,我是不是咱们屯子这块儿,最萨利的姐姐呀?”

魔镜:真新鲜/B站@植物椿

天津话这种不会冷场,只有笑场的魅力,吸引不少方言爱好者们趋之若鹜,跃跃欲试。

但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比如,想要优雅地说天津话。


天津人只会告诉你:结界,介个没戏,想嘛呢你?

被天津话吸引的初学者,还专门总结了天津话的“规律”:一声读三声或四声,三声读二声,二声读一声,四声不变。

但是,如果你足够虔诚且细心,会发现学习天津话最地道的场景,其实藏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里。

因为大部分时候,用天津话说什么、怎么说,全看天津人民的心情。

燕小六和扮演他的演员肖剑,都是天津人/《武林外传》

它就像承载着烟火气的精妙魔术,在当地人手中,变幻出千百种样子。

但不变的,是那份诙谐、俏皮和幽默。

横幅:遵守文明条例,河道严禁游泳


“倍儿哏儿”


有人说,天津人的幽默细胞,是娘胎里带出来、刻在DNA里的。

这话对,也不对。

毕竟任何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都离不开后天学习。就算是天津人,也不是天生就会背《报菜名》。

但你绝对可以相信,天津有关幽默的熏陶。

在外,车里有24 小时联播的天津相声广播陪伴;在家,每天下午五点半,天津文艺频道就开始播放《每日笑吧》。

天津卫视的节目单,从头到尾都透着喜庆:

天天现世报是什么节目?

在这种欢乐氛围里浸染长大的天津人,深谙语言之艺术,幽默之门道,“曲艺之乡”的实力,毋庸置疑。

对于他们来说,哪里都是展示幽默生活态度的舞台。

2018年,CBA常规赛,天津男篮主场迎战辽宁男篮,中场休息时间,观众正在等着劲歌热舞的啦啦队登场。

说时迟那时快,场上走上来几队彪形大汉……

来了段天津快板。


只能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他省市电视台的收视冠军,可能是恋爱相亲、家长里短。而天津卫视的长青节目,是《蟋蟀争霸赛》。

别小看这两只虫儿、方寸之间的成败,天津人民一直乐此不疲:“倍儿哏儿!”

嘛时候是津门第一啊?

绣球夹、摔夹、剪子门……一招一式都有名字,打架之前还得来段定场诗:

“七对蟋蟀,七个高潮,国泰民安斗蟋蟀。”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对待蟋蟀打架都这么严谨、热忱的天津人,至情至性,可见一斑。

在天津人眼里,一切生活情景,都可以凭借搞笑天赋,变成他们的快乐源泉。

天津的相声演员,估计都得特别努力,否则业务水平会落后于普通市民。

要不然,天津的茶馆里,怎么写着“严禁观众登台”?


人均幽默水平过高,也会带来“麻烦”,所以,天津有全国独一份儿的交通标识:“驾车说笑,危及安全”。

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每个初来乍到的朋友,快乐,或许才是天津真正的土特产。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而笑过,就算来过了天津。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搞笑归搞笑,天津人的幽默,绝不止耍贫嘴这么简单。

它根植于这座城市从容、闲适的气质,传递的是天津人乐观豁达的精气神。

生活中遇到事了,没啥大关系;看看旁边啥情况,没准能帮上什么忙。

图源:中国消防

“爱看热闹”的同时,也把“古道热肠”几个字牢牢印在身上。

图源:一点资讯

说到底,天津的性格,离不开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

由于开埠较早,天津在清末,就成了格外热闹的港口贸易城市。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商络绎不绝,不光形成了独特的江湖气,还造就了天津的市井气。

“吃尽穿绝天津卫”七个字,正代表着过去一百多年里,那个新潮、奢靡、风光无限的老天津。

曾经各界名流云集,高朋满座的中国大戏院,如今这座文物级的建筑仍在使用。

在天津卫,再不显山露水的物件儿,都可能有吓你一跳的故事。

比如,天津国民饮料山海关汽水,是什么来头?

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婚宴限定;50年代,国宴专用饮料。


岁月荏苒,曾经的纸醉金迷、雍容华贵,早已悄悄融进这座城市的底色,成就了天津人“吃过见过”的底气。

木心有首诗,用来形容天津再合适不过:

“我兄弟,你好在有一股豪气、一派静气。”

这座城市用极大的包容性,把复杂历史变成了如今的简单生活。

下一步火的,大概就是轮滑掰掰们了。

这份闲适和安稳,只有最终选择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才能切身体会。

比如,按时下班回家吃饭,已经写在了天津人的基因里,是谁都无法撼动的铁律。


比如,不少天津人都信奉“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毕竟,还钱的日子有的是,不怕还不上。

但新鲜的皮皮虾是不等人的,再不吃可就过季了。

天津北塘的海鲜早市/B站@我是空菜‍

只能说,无论是什么性格在天津这样的氛围里,都会被滋润成享受生活的“反内卷主义”。

这也就不难理解《‍杨光的快乐生活》,为什么会成为天津本土最受欢迎的电视剧。

这部剧讲的,就是“逍遥自在”的普通人生活。

不断经历失业、失恋,却口嗨不断的咸鱼主角杨光;蹬着三轮卖水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废柴兄弟条子;穿着跨栏背心,在胡同指点江山的邻居曹大哥……

每一个角色都写实得不留余地,像极了我们每一个在生活里挣扎沉浮的平凡人。


只是,不论贫富的自嘲精神、不管顺境逆境都“不是事儿”的平常心,却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

如果你也渴望拥有这种乐观主义精神,那不妨在遇到困扰的时刻,在脑海里,用天津话大喊一声:“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过日子嘛,就是要有人气儿,有滋味儿。

“生活1分钟,快乐60秒”,天津人的生活哲学,人们逐渐理解、接受并践行。


进入2023年,从淄博的“烧烤小哥”,到天津的“跳水大爷”,到青岛的“巧克力大爷”……

各地冲上热搜的旅游热点,不再仅仅是网红打卡地、同款出片角度,多了普通的人间百态,和触手可及的烟火气。

都说你待腻的地方,可能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但或许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此,不止是完美的照片、精美的食物,还有丰富多彩的人间,也有一个个精彩的“他乡”,重新定义和描绘了熟悉的“故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又或许,二者本就是一体两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赠书TIME 
今日留言有机会获得《 踵事增华——马约翰体育思想的实践、传承与创新 》本书从马约翰的生平着手,以马约翰的著述文章和体育实践为蓝本,深度解读马约翰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全面呈现了马约翰执教清华期间以及他离世后,清华百年体育事业的思想源起、实践探索、优势特色、发展创新等关键节点和累累硕果,涵盖了清华体育的课程体系、群众运动、竞技体育、奥运情怀等诸多方面。解码清华体育历经百年却历久弥新的奥秘,马约翰影响下的清华人重视体育、热爱体育、强化体育的实践、传承与创新跃然纸上。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 踵事增华——马约翰体育思想的实践、传承与创新 》

作者:刘波 乔凤杰 刘璐璐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想要获得本书的朋友请在文末写下留言,留言区收到回复“恭喜中奖”者将免费获赠本图书,中奖者请在收到通知的2小时内将您的“姓名+电话+快递地址”留言至原评论下方处即可,隐私信息不会被放出,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视作自动放弃兑奖资格。

【书评征稿】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欢迎将你的感受写成书评(500-1000字)以word形式发送到清华社投稿邮箱 xmt@tup.tsinghua.edu.cn,入选者会以邮件形式及时通知并联系支付相应稿费。

#进入官方视频号查看更多#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我们#

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分享点赞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