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朵朵~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最新的纪录片,讲述了伟大的大运河。
对于大运河,有这样一句话:大者,成之难;运者,事之功;河者,岁之永。
作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从春秋时期,便开始凿造了,随着不断的整合与连接,大运河成了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颐和园十七孔桥,图源千图网
在这条河上,不仅物资被顺利运输,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南北融汇,助力一个个朝代的繁荣。
于是,大运河文化便诞生了。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9周年,央视重磅推出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带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穿越古今,走进大运河的前生今世。

-01-
“大运河”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很多人的心中,会觉得大运河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事实上,我们的身边,随处可以看到大运河。
如位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便属于大运河水系,在元代的时候,它负责储水,为城内的运河补水。

昆明湖流向运河的水道,是从南长河、紫竹院公园,再到什刹海水域的水道。所以,什刹海也属于大运河水系。


还有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等,都属于大运河水系。
是不是很吃惊?原来大运河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不过,眼前所看到的风景宜人的运河水系,来之却十分不易。因为运河之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通过多个朝代的打造,最终才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而最早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只是简单的沟渠。
在良渚古城遗址,有着良渚人为了生存而建造的水坝,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庞大的水利工程。

这套良渚水利体系,不仅给良渚人带来便利的交通,还让他们获得了大片的水田,从而有效改变生存环境。
这是人们最早开始试图用智慧控制水,让水为生活服务。虽然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遗址,但曾经人们的努力,依然感染着我们。


在《大运河之歌》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遗址,它们曾经辉煌过,虽然在时间洗礼下,最终沉寂,但那些闪耀的过去,从没有被岁月淹没。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大运河,摄制组广泛搜集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和运河沿线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
所以,学术的支撑,是这部纪录片的底气。在纪录片中,还多次出现专家学者的讲解,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不同河段的学术讲解,对应的也是这一河段的专家学者,充分体现“术业有专攻”。




不仅如此,为了更充分展示纪录片要传播的知识,摄制组用多种方式呈现内容,使纪录片赏心悦目,古今结合,让人身临其境:
远观山水,场面宏伟,任谁也要感叹一句大地之美;


已经逝去的历史,那便用动画来还原,把曾经的繁荣昌盛,一笔一笔,勾勒出来;
还有地图的演示,让我们更直观的来看运河的形成。立体的地图形态,介绍运河的前生今世;动态地图,则宏观演示水系的布局。

再加上古装的饰演部分,这部科普大运河知识的纪录片,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干涩。
-02-
“大运河之歌”,是历史唱响的战歌
纵观江域流势,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都是从西发源,一路东流,进入汪洋大海。
这些贯穿东西的河流,滋润这片大地的同时,也限制了南北向的交通,有时还会形成不可控制的洪灾。


于是,先民们开始寻求生存之道。
大禹治水,便是人们治理山河的开始。这并不单单是一个神话故事,纪录片中,为我们展示了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

并且,专家们在研究之后,便编制出了2022年版的《中国禹迹图》,专门来讲述,大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而大禹治水的过程,也同样是整合文明的过程,当各个部落的水域被连接,文化被相融,更高形态的国家政权也便出现了,那便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这个时候,先民们对于江河,有了不同的需求,从一开始沟渠的建造,到辽阔土地的连接,水利工程,不仅是为了控制水的力量,更要利用水的力量。
一如隋炀帝兴建的大运河,被大河分隔的土地得到重新的连接,形成水域“互联网”,为政权的统治和经济的繁荣,打下雄厚的基础。
隋炀帝的第一步计划,是打通洛阳到扬州的水道——通济渠,全长约650公里。


但通济渠只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其中一道,加上永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它们被合称为“隋唐大运河”,有效的把南北方连在一起。
虽然这条运河,给隋炀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在它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的时候,因为修建这前所未有的工程带来的损耗,便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但这条大运河,却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在之后的王朝中,发出自己的光芒,成为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占据了交通优势的洛阳,拥有了最大的粮仓。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洛阳被建成了无与伦比的古城。
武则天之后,古都再次搬回长安,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密集,所需要的物资也更多,解决漕运,成了当时的重要问题。

而从洛阳到长安,最大的险阻便是三门峡。负责解决这一问题的裴耀卿则创立了转搬法:
在汴河与黄河分流处,修建河阴仓,江淮的漕粮在这里卸下,然后由熟悉黄河水的船只和水手运到三门峡东侧新建的集津仓。通过新开的18里山路,绕过三门峡险滩,送到西侧的三门仓,再用船进入渭河,运往关中。


这一改革,让长安所需要的物资,可以稳定地运来。甚至大唐往西的军队物资,也离不开漕运的运输。
于是,路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图。


但人们对于山河的整理,并没有结束。自元朝以来,统治者继续改造大运河,先后开凿山东段运河,花了近十年时间,把原来的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

京杭大运河,也在一代代的努力下,逐渐完善。这首由历史合理唱响的战歌,惊动了山河,至今余音绕梁。
-03-
“大运河之歌”,是中国人独有的诗和远方
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延申文明的边界,打造运河,这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但同时,也是中国人独有的诗和远方。
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它来自八千年前,那个时候,纵有水相隔,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渴望。


后来,又有很多人尝试过走向更远的地方,比如东渡的鉴真和尚,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直到运河形成,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出生在运河边的徐霞客,在22岁那年,从无锡太湖出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大运河的脉络,不仅让人们能够更便捷地看到远方,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交融。


《西游记》便诞生于此,据记载,作者吴承恩除了在外短期做过官,其他时间便一直都在淮安的家里,而大运河便从此处流过。
作者在运河边,听天南海北的客人讲述各类故事,听市井评书中的各类传闻,收集到大量的故事,便最终形成了《西游记》。
得出此结论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的淮扬菜,不管书中的师徒四人走了多远,菜品几乎未变。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皆诞生于淮安。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把这些故事带了出去,让通俗文学得到迅速生长,同时也催生了更多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是时代赋予的特色,也是大运河带来的文化融合。
的确如此,运河的繁荣,不仅让经济得到蓬勃的发展,还让南北方的园林、曲艺等,都在运河之上,互相接纳,互相碰撞,最终形成东方美学。


如今,我们的出行工具更加多元,交通更加便利,但大运河依然生机勃勃。在新时代的水利思路下,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南水北调工程。
洪泽湖,洛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这些昔日运河上的水柜,变身为调蓄水库,联通着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成为了调控南北用水的中枢。



一部运河史,一条文明路。
大运河不会随着时间被淹没,它是中华大地上唱响的史诗,这部属于江河湖海的历史,不仅会被记在书中,更会停留在我们心间,让勇于开创的运河精神,永远流淌。
观看影片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大运河」,立即获取

(图片来自于本纪录片)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公开招聘公告(共招19人)
2023-06-04
2022-10-13
2023-06-06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