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什刹海、西湖...这些人挤人的景点,居然都和一条河有关?

颐和园、什刹海、西湖...这些人挤人的景点,居然都和一条河有关?

2023-09-06 16:13:45  浏览:49  作者:管理员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最新的纪录片,讲述了伟大的大运河。

对于大运河,有这样一句话:大者,成之难;运者,事之功;河者,岁之永

作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从春秋时期,便开始凿造了,随着不断的整合与连接,大运河成了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颐和园十七孔桥,图源千图网


在这条河上,不仅物资被顺利运输,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南北融汇,助力一个个朝代的繁荣。

于是,大运河文化便诞生了。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9周年,央视重磅推出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带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穿越古今,走进大运河的前生今世。

-01-

“大运河”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很多人的心中,会觉得大运河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事实上,我们的身边,随处可以看到大运河。

如位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便属于大运河水系,在元代的时候,它负责储水,为城内的运河补水。

昆明湖流向运河的水道,是从南长河、紫竹院公园,再到什刹海水域的水道。所以,什刹海也属于大运河水系

还有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等,都属于大运河水系。

是不是很吃惊?原来大运河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不过,眼前所看到的风景宜人的运河水系,来之却十分不易。因为运河之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通过多个朝代的打造,最终才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而最早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只是简单的沟渠。

在良渚古城遗址,有着良渚人为了生存而建造的水坝,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庞大的水利工程

这套良渚水利体系,不仅给良渚人带来便利的交通,还让他们获得了大片的水田,从而有效改变生存环境。

这是人们最早开始试图用智慧控制水,让水为生活服务。虽然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遗址,但曾经人们的努力,依然感染着我们。

在《大运河之歌》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遗址,它们曾经辉煌过,虽然在时间洗礼下,最终沉寂,但那些闪耀的过去,从没有被岁月淹没。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大运河,摄制组广泛搜集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和运河沿线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

所以,学术的支撑,是这部纪录片的底气。在纪录片中,还多次出现专家学者的讲解,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不同河段的学术讲解,对应的也是这一河段的专家学者,充分体现“术业有专攻”。

不仅如此,为了更充分展示纪录片要传播的知识,摄制组用多种方式呈现内容,使纪录片赏心悦目,古今结合,让人身临其境:

远观山水,场面宏伟,任谁也要感叹一句大地之美;

已经逝去的历史,那便用动画来还原,把曾经的繁荣昌盛,一笔一笔,勾勒出来;

还有地图的演示,让我们更直观的来看运河的形成。立体的地图形态,介绍运河的前生今世;动态地图,则宏观演示水系的布局。

再加上古装的饰演部分,这部科普大运河知识的纪录片,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干涩。

-02-

“大运河之歌”,是历史唱响的战歌

纵观江域流势,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都是从西发源,一路东流,进入汪洋大海。

这些贯穿东西的河流,滋润这片大地的同时,也限制了南北向的交通,有时还会形成不可控制的洪灾。

于是,先民们开始寻求生存之道。

大禹治水,便是人们治理山河的开始。这并不单单是一个神话故事,纪录片中,为我们展示了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

并且,专家们在研究之后,便编制出了2022年版的《中国禹迹图》,专门来讲述,大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而大禹治水的过程,也同样是整合文明的过程,当各个部落的水域被连接,文化被相融,更高形态的国家政权也便出现了,那便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这个时候,先民们对于江河,有了不同的需求,从一开始沟渠的建造,到辽阔土地的连接,水利工程,不仅是为了控制水的力量,更要利用水的力量

一如隋炀帝兴建的大运河,被大河分隔的土地得到重新的连接,形成水域“互联网”,为政权的统治和经济的繁荣,打下雄厚的基础。

隋炀帝的第一步计划,是打通洛阳到扬州的水道——通济渠,全长约650公里。

但通济渠只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其中一道,加上永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它们被合称为“隋唐大运河”,有效的把南北方连在一起。

虽然这条运河,给隋炀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在它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的时候,因为修建这前所未有的工程带来的损耗,便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但这条大运河,却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在之后的王朝中,发出自己的光芒,成为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占据了交通优势的洛阳,拥有了最大的粮仓。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洛阳被建成了无与伦比的古城。

武则天之后,古都再次搬回长安,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密集,所需要的物资也更多,解决漕运,成了当时的重要问题。

而从洛阳到长安,最大的险阻便是三门峡。负责解决这一问题的裴耀卿则创立了转搬法:

在汴河与黄河分流处,修建河阴仓,江淮的漕粮在这里卸下,然后由熟悉黄河水的船只和水手运到三门峡东侧新建的集津仓通过新开的18里山路,绕过三门峡险滩,送到西侧的三门仓,再用船进入渭河,运往关中。

这一改革,让长安所需要的物资,可以稳定地运来。甚至大唐往西的军队物资,也离不开漕运的运输。

于是,路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图

但人们对于山河的整理,并没有结束。自元朝以来,统治者继续改造大运河,先后开凿山东段运河,花了近十年时间,把原来的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


京杭大运河,也在一代代的努力下,逐渐完善。这首由历史合理唱响的战歌,惊动了山河,至今余音绕梁。

-03-

“大运河之歌”,是中国人独有的诗和远方

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延申文明的边界,打造运河,这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但同时,也是中国人独有的诗和远方。

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它来自八千年前,那个时候,纵有水相隔,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渴望。

后来,又有很多人尝试过走向更远的地方,比如东渡的鉴真和尚,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直到运河形成,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出生在运河边的徐霞客,在22岁那年,从无锡太湖出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大运河的脉络,不仅让人们能够更便捷地看到远方,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交融。

《西游记》便诞生于此,据记载,作者吴承恩除了在外短期做过官,其他时间便一直都在淮安的家里,而大运河便从此处流过。

作者在运河边,听天南海北的客人讲述各类故事,听市井评书中的各类传闻,收集到大量的故事,便最终形成了《西游记》。

得出此结论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的淮扬菜,不管书中的师徒四人走了多远,菜品几乎未变。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皆诞生于淮安。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把这些故事带了出去,让通俗文学得到迅速生长,同时也催生了更多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是时代赋予的特色,也是大运河带来的文化融合

的确如此,运河的繁荣,不仅让经济得到蓬勃的发展,还让南北方的园林、曲艺等,都在运河之上,互相接纳,互相碰撞,最终形成东方美学。

如今,我们的出行工具更加多元,交通更加便利,但大运河依然生机勃勃。在新时代的水利思路下,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南水北调工程。

洪泽湖,洛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这些昔日运河上的水柜,变身为调蓄水库,联通着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成为了调控南北用水的中枢。


一部运河史,一条文明路。

大运河不会随着时间被淹没,它是中华大地上唱响的史诗,这部属于江河湖海的历史,不仅会被记在书中,更会停留在我们心间,让勇于开创的运河精神,永远流淌。

观看影片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大运河」,立即获取

(图片来自于本纪录片)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我今天的快乐次数↓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