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各地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日渐升温。新时代文旅研究院结合调研情况及研究内容,选出红色基因传承型、红色旅游扶贫富民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型、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型等5类红色旅游发展案例。
本期和您一同了解陈潭秋故里如何充分发挥红色阵地优势,释放红色旅游效益,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湖北黄冈陈潭秋故里:
三步点化红色旅游效益
陈潭秋故居始建于清代,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为了更好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1979年,当地村民自发集资,在原址重建陈潭秋故居。1980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馆名。
该馆现已成为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生平展览馆、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等为一体的红色景区,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近年来,黄州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建设,着力做好红色旅游三篇文章,成效彰显。
“故居+基地”,
让烈士故里传统教育热起来

近年来,黄州区文旅局不断加大投入,促进陈潭秋故居建设提档升级,先后建成宣誓广场、陈潭秋故居、红色植物园、铜像广场、黄州区廉政教育馆等红色景点和景区旅游公路—故居一路、环故居池塘步行道、池塘驳岸、展陈场馆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供电供排水管线、消防安防设施等基础设施。
硬件提档升级后,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先后与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院、武汉铁路职院和黄冈实验小学等20余所大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高水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宣教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999年,陈潭秋故居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吸引大批青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接受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每逢“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青年学生在陈潭秋故居旁宣誓广场,在陈潭秋革命英雄事迹浮雕墙前,庄严肃立,或向烈士铜像行礼献花,或举行升旗、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昔日寂静的陈潭秋故居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
“展陈+活动”,
让烈士故里作用影响大起来

展陈是一座纪念馆的核心。“陈潭秋故居展览”是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精华,也是灵魂。现有故居展厅、陈潭秋生平事迹展厅、陈策楼村革命烈士事迹展厅、黄州区廉政教育展厅,照片260余幅,展线长180米,展出文物20余件,史料100份,配有录放电教设备等,陈列有李先念、陈云、李维汉、魏文伯、郭述申、王观澜、吉合、伍修权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
为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方面将参观者"迎进来",充分发挥阵地优势,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让参观者看到最优质的展陈,得到最佳的体验;另一方面将展览"送出去",深入开展展览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等“四进”活动。
与此同时,围绕党风廉政教育月、支部主题党日、清明节、党的生日、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团员、企业职工等,到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内容精彩的展陈和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纪念馆与参观者的黏性,极大提升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色+服务”,
让烈士故里乡村经济活起来

近年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班人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大力帮助周边群众,助其实现脱贫致富。
随着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建设提档升级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红色旅游参观人数日益增多,各种商机也接踵而至。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注重“特色+服务”,通过“结对子”“出点子”“给位子”等方式,推出脱贫攻坚“套餐”,帮助周边村民积极开展经济活动,以增加收入。
“结对子”:密切馆村合作,建立帮扶关系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主动与村委会联系,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采取统一规划、业主自建、适当帮扶的方式,为每户向上争取补助资金1万元,帮助有条件的村民兴办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超市,优先向游客推介。
“出点子”:加强经营指导,建立咨询关系
陈潭秋故居周边农民因远离市区,信息较为闭塞。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对游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细分出学生、干部、职工、外地等多个客流单位,及时反馈给周边村民,指导村民根据不同客源提供相应的土特产品,以供选购。
为确保货源充足,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一班人积极建议周边农户扩大水果种植规模,增加水果品种。经过多年建设,当地已形成春有花赏、夏有桃尝、秋有葡摘、冬有柑品的新局面。
“给位子”:招聘贫困员工,建立劳务关系
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根据当地贫困人员的特点,量身定制岗位。贫困人员杨天鹏因有轻微残疾,一直闲在家中,无生活来源。故居纪念馆腾出原本由正式工作人员负责的参观人员登记岗位交给他负责,每月开出固定工资,帮助他当年脱贫。
与此同时,故居纪念馆通过设立农业观光车驾驶员、保安员、旅游厕所保洁员等岗位,直接或间接安排周边贫困群众就业。





案 例 点 评


陈潭秋故里积极推进和完善自身建设,既在硬件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促进故里周围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保障游客参观体验,又针对特定人群推出内容精彩的展陈和主题鲜明的红色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故里与参观者之间的黏性,助力红色基因实现代代传承,使得烈士故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 新时代文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李维佳 )



新时代文旅研究院 | 为美好文旅贡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