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风采】| 嘉峪关的故事

【文旅风采】| 嘉峪关的故事

2023-08-30 09:35:01  浏览:76  作者:管理员
什么可以代表中国?长城当之无愧!正是这道墙,见证了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成长史。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齐国出于自卫,沿南部边界修建起一道绵延千余里的石墙,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齐长城。不久,燕、赵、秦等国也在北部修建长城,以抵御草原民族。秦朝建立后,在此基础上修建起东到辽东西到临洮的万里长城。
之后的汉、隋、唐、宋、明、清各朝,出于不同目的,均曾修筑过长城。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其横跨北方大地蜿蜒万余里。
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在经历了六百余年的腥风血雨后,依旧伫立在戈壁深处。
她的故事从一场战争开始。
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率军自兰州出发,渡过黄河一路西进,沿途州县守兵,或闻风逃散,或献城投降。大军一直行进到瓜沙地区,将河西走廊纳入明朝版图。凯旋途中行至嘉峪山下时,冯胜见此处位置险要,形胜优越,遂下令修筑土关一座,这便是最早的嘉峪关。
   尽管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嘉峪关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当时却是一座无人关注的普通关隘。不久,明朝的军队再次西征控制了西域重镇哈密,为有效管理这些地区,巩固西北边境,明朝设立了众多的军事单位——卫所。嘉峪关以东的卫所由国家严密控制,士兵和官员均为汉人。嘉峪关以西的卫所,无论士兵还是官员全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仅名义上臣属明朝,因设有七处,史称“关西七卫”。至此,嘉峪关成为明王朝的西大门,暴露于东察合台汗国的铁蹄之下。
为遏制东察合台汗国东侵的步伐,嘉峪关几经修葺,越来越雄伟。城墙加高,增建城楼,关城外又筑罗城,并以此为中心向北、南、东三个方向修建长城。向北的长城直达黑山之巅,形似凌空悬挂,被称为“悬壁长城”。
向南的长城直抵讨赖河谷,尽头是一座庞大的墩台,岿然屹立于河谷崖壁之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墩。
向东的长城横穿河西走廊,与北方边境的长城相连接,一直通往万里之外的山海关。城墙千仞,城楼入云,城壕环绕,烽堠相望。共同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嘉峪关由此变为“天下第一雄关”。
文 | 殷海明
图 | 殷海明
排版 | 李小娟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