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场景·内容·方式”:沉浸式文旅的共享、互动与认同

观点丨“场景·内容·方式”:沉浸式文旅的共享、互动与认同

2023-08-30 09:32:24  浏览:33  作者:管理员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城市光网;文化产业评论;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李艳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仪式化传播机制研究-张淑芬;“快闪”的中国化发展和视频制作特点-潘虹旭;理论意图、内涵转换与语言限制:凯瑞 “传播的仪式观”再审视-戴长征,罗金玉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等文旅服务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沉浸式文旅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文旅产业的沉浸式和传播仪式观的本质是一致的,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文旅产业中的传播仪式与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关乎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和载体。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沉浸式”迅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热点。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业态”,从年代特色街区到VR技术多场景应用,科技馆、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游不断涌现,沉浸式文旅项目作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INTRODUCTION

摘 ·

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其中沉浸式文旅项目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成为文旅产业的创新热点。而当代传播活动是实现信息共享、互动及意义认同的一种仪式。沉浸式文旅项目可通过构建仪式促成信息共享、意义认同的文化传播目的。在文旅项目中,这一仪式的构建主要通过项目场景布局、传播内容构思、传播方式路径设计等方面来实现。

一 · 共享场景:

从布景到实景,实现全业态沉浸

文旅项目往往结合全新媒介手段,例如 5G、VR等技术,唤醒历史人文,找寻传 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通过营造项目主题空间、场景体验等,让静态文化转变成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产品。这不仅可以形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先导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链,还可以有效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特色。

(图片:沉浸式文旅丨来源:网络公开)

(一)布景

布景并不是简单的剧院场景布置,而是以一定主题搭建的沉浸式主题场馆、游园、文旅小镇、主题 街区等,是经过设计建设的文旅场景。这类场景一般不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项目可以进行复制或连锁经营。

1.主题街区和游园

这类项目的典型特征是以“娱”为重,文化传播沉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上海迪士尼乐园、河南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宁波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宁波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以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背景,通过大量的复古建筑、布景、演艺,打造了六大历史主题区域,让游客徜徉在百年历史情境中,感受前所未有的红色旅游新体验,感悟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图片:迪士尼乐园丨来源:网络公开)

2.文旅小镇

这类产品和主题街区、游园的区别是其包容性更强:游园和街区重在“吃喝游乐”,而文旅小镇往往融合诸多生活场景,是集文化传播、生活功能、商业运营、生态美学于一体的文旅项目,且每个项目都具备显著的差异性。例如河南仲景文化康养小镇项目,以仲景文化为主题;深圳的华侨城·龙田文旅小镇,以呈现客家文化为宗旨;建业集团联手华谊兄弟开发的郑州电影小镇,则以电影文化为主题。此类项目一般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无特殊要求,但和地域特色文化、历史等要素紧密结合,项目运营模式具有借鉴性,但主题内容不具备复制可能性。

(图片:深圳华侨城龙田文旅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实景

实景是沉浸式项目依托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基于“此山、此水、此地、此人、此物、此事”。项目内容和主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按照场地类型,可分为山水实景和遗址、文博场馆、日常生活实景等。

1.山水实景

一般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传播当地文化 和民俗,是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产品类型。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2004年在广西桂林创办的《印象·刘三姐》,演出舞台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山水为背景,开辟了世界实景演出的先河。目前国内山水实景文旅项目众多,例如湖北恩施的山水实景《龙船调》、湖北咸宁的实景音乐剧《嫦娥》、湖南张家界的实景歌舞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

(图片:天门狐仙丨来源:网络公开)

山水实景项目把握的重点是“此山、此水、此地、此人、此物、此事”,借助“形、色、光、声、动”的设计营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内涵。此类项目必须依托地方特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进行沉浸设计,和地域特色文化、历史等要素紧密结合,不具备复制可能性,也不可盲目照搬借鉴,鉴于此,山水实景沉浸式项目成为树立文化地标的重要途径。

2.遗址实景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大唐不夜城是唐城墙遗址和大雁塔所在地,是我国唐文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的首选地。依托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南京沉浸文旅项目《报恩盛典》,也是典型代表。在大运河博物馆开发的沉浸式项目中,观众虚拟登上沙飞船,穿行于运河的动态画卷中,感受运河生活与文化盛景,带来人与自然、历史、现实的时空穿越。遗址、博物馆实景沉浸项目需要依托特殊的地 理位置,如古迹建筑、历史人物、人文遗存、当地文脉等。该类项目让历史文化资源演变成旅游资产,使之尽融其中,给人们贡献出了丰盛的具有独特风味的文化大餐。

(图片:大唐不夜城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全业态沉浸

除了山水、遗址、文化场馆外,文旅融合场景从最初的博物馆、剧院演绎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逐步走向衣、食、住、行、购等融为一体的“万物可沉浸”时代。

在“食”方面,陕西“袁家村”就是典型案例,袁家村的成功并不是商业模式的生搬硬造,而是其本身很大程度上即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恰是这些富于关中特色的日常生活,以历史、文化活动和特定地域等赋予袁家村不一样的文旅意义。

知名餐饮品牌“文和友”,也是把“餐饮 IP”做成文旅营销手段的典型代表。在“文和友”项目中,旧式厂房、霓虹灯和年代海报,都给游客传递着强烈的文化符号,营造了浓郁的共情空间。

(图片:文和友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衣”方面,三星堆“古蜀丝梦”国潮大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传递着中华服饰文化。这种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沉浸式文旅,突破了传统餐饮、住宿、服饰等行业实体的维度限制,把吃、穿、用等看作文化内容、旅游场景来进行生产或创作,传播活动的场景越来越日常、越来越普遍。这和传播中的“共享”理念相融合,信息传播的本质是共享,传播活动是通过构建共享的文化空间,建立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达成文化传承。为追求共享范围最大化,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传播仪式,这也是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沉浸式项目趋向日常的理论渊源,也必将是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图片:三星堆“古蜀丝梦”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共享内容:

从传说到历史再现,IP文创演变成主流

文化的传播与常规的信息传播截然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内容传播,而是要建构文化的传播仪式,让个体在仪式的交流中唤醒群体情感与共通意识。在沉浸式文旅项目中,文化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就是沉浸项目中的剧情或故事,通过故事把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常见的沉浸式项目中的故事或剧情可以分为两类:传说改编和历史再现。

(一)传说改编

该形式主要指以地方传说、民间民俗故事、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沉浸内容的设计改编。项目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现实存在。但正是因为不具备真实性,此类改编往往需要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凸显地方文化魅力。武汉的文化地标《知音号》沉浸式项目就是典型案例,该项目以武汉的伯牙子期传说为基础,挖掘知音文化内核,研发出沉浸内容——觅知音,并通过虚构故事展现了百年前武汉的众生百态与相聚离合。项目富有故事性、游戏性,达成了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图片:武汉“知音号”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历史再现

该形式是依据地方历史典故、真实事件进行内容设计的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只有河南”文旅项目。河南地处中原,文化积淀厚重。该项目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构建了三个主剧场,采用不同时代场景、不同故事情节,营造了极具辨别度的时代气息,并通过灯光、舞美、音乐等要素调动情绪,将观众融入故事本身当中来。以观众的感官体验(音乐、布景等舞美手段)和认知体验(对河南历史、黄河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来引起共鸣,让观众真正感受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达成旅游与文化传播的高度融合。不管是传说改编还是历史再现,沉浸式项目的本质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和输出,所以形式上结合旅游资源,而内容上必须贴合地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让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更密切,这样才能达成通过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

(图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IP文创内容延伸

除沉浸式项目本身外,依据项目案例进行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也就是IP改编,也是未来产业的主流趋势。IP原意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IP内涵宽泛,可以是故事、形象、艺术品、潮流文化等,也可以是知名沉浸式项目。例如上文提及的“知音号”,已经打通了文化旅游的全产业链,除了核心的沉浸式文旅之外,还基于场地提供场地租赁、演艺定制等场景+项目,基于戏剧提供儿童戏剧 教育、研学游等戏剧+项目,基于经典的剧中人物开发出了动画形象及积木、书签、折扇等衍生产品。“知音号”这一沉浸式文旅IP,不仅可以丰富产业链,还具备强大的产业变现能力。IP具有较强的产业渗透力,伴随着文旅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IP经济必将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IP知识产权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 · 共享方式:

从固定到快闪,夜游推动产业升级

沉浸式文旅一般要依托特定的文化场景、旅游资源进行设计,所以多数是固定场所,为避免重复体验,多数沉浸式文旅还采用了多条线索及不同路径的设计,希望观众能达到多次体验的不同观感。但囿于场景和剧情限制,消费者的多次体验是有限的。基于此有了快闪式沉浸项目。

(一)快闪式沉浸

快闪是“快闪行动”的简称,是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通俗而言,就是一群人用约定方式,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同时展现同一行为,然后迅速离开。为了让更多受众接收内容,快闪活动一般会选择人流量较大的机场、车站、广场等场地,这样的模式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界限,让观众沉浸在表演中,进而融入到文化氛围中。同时,为了引发共鸣,快闪的传播内容多是具有共情基础的文化符号,例如建党100周年时,全国各地的快闪活动——传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效果良好,震撼人心。在文旅产业中,因为要紧密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快闪往往要结合特殊区域、场景进行。例如,上海豫园的2020国潮游园快闪活动,把越剧表演和快闪融合在一起,从亭台阁楼到广场地面,从九曲桥上到水中船头,随处可听越剧经典,转身能见演员艺人,使人徜徉于吴侬软语的戏曲场景中,对江南人文加深了理解,也柔和了浮躁之心。

(图片:快闪活动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沉浸式夜游

快闪沉浸一般没有强劲技术作为支撑,内容是核心,但在现代传播技术的帮助下,裸眼3D、数字舞美、多媒体声光秀以及AR、VR等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沉浸式项目中,并成为潮流和常态。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沉浸式文旅项目对技术有突出要求:信息输出途径多元,一般采用声、光、电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地调动受众感官;在此基础上,凸显光、电特效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就有了发展契机,夜游项目可以增加景区建设的利用率,很好地带动住宿等二次消费,塑造多元的娱乐体验。沉浸式夜游项目的重点是声、光、电传播介质及呈现效果的特殊设计,例如裸眼3D、喷泉水秀等。难点是在非常规介质上进行视觉创作,例如需要在不规则的山体、树林、水、支离破碎的镜面体等介质上呈现复杂的影像。

(图片:焕光森林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项目主题上,夜游一般是和探秘、猎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些主题更容易通过光怪陆离的技术 特效达成,且容易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在场景设置上,景点概念模糊化,此类项目可移植复制,自然资源也可再造,凡是能激发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都可以变成景点。例如婺源的提灯夜游项目,夜游开始,游客可以手提灯笼,穿过隧道,进入森林,开启探险寻觅之旅,项目的多个场景是人工再造的。发展夜游,不仅可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满足游客消费需求,还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夜游新场景的开发还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存量”场所发展后劲、激发消费者持续关注、提升文旅产业衍生价值,武汉就曾推出夜秀、夜游、夜演、夜宴、夜展和夜宿等九大产品,全面发展夜游产业,促进文旅产业升级。

(图片:国朝唐诗夜游·扬州瘦西湖丨来源:网络公开)






文旅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旅项目的场景、主题、产品、模式都应充分结合地方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沉浸式文旅多是数字时代背景下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成果。

从长远来看,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的主题化呈现、个性化表达才是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此外,科技往往会在其兴盛之后步入泛滥应用阶段,沉浸式无处不在将成为现实,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孵化“文化+旅游+多业态联动”的新场景,推动文旅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转自:沉浸城市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