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坏老头
年轻的时候说看世界,但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但当你可以去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只是去旅个游,打个卡,发个朋友圈,用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食物装点我们以为的外面的世界。当然,这未尝不可,自己满足就好。
人们往往对未知充满好奇,可现在网络太发达了,你现实看到的景色可能在各种新媒体看了无数遍,世界的表面变得没那么神秘,虽然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一样,但因为画面感已存在你的脑海中,带给人们的新鲜感一定是降低的。特别是现在自媒体各种避坑指南和攻略,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旅游变得没那么有趣,更像是一场安全的公式化的充满目的的走过场。这就好比准备去看一场电影,结果有人给你来个提前剧透,在什么地方有伏笔,在什么地方有高潮,最后你实际的高潮感索然无味。

旅行的意义在于未知,在于不确定性带给人们的刺激。这种刺激有发现新事物的兴奋,也有遗失后的哀叹。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多年前去法国巴黎,没做攻略且出门忘记带pocket wifi,当时看了看谷歌地图可以定位,一狠心就出去瞎晃悠了。本想去卢浮宫参观,结果到那才知道是例行闭馆日,没有参观到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固然遗憾,但静静地坐在广场中央,没有人群的喧嚣,只有三两行人和城市鸽群,也算别样的感受。后来顺着城市主干道走,参观了一家非常棒的科技馆,我才知道科技馆还可以这样精彩,后来偶入法国小皇宫也充满乐趣。反而傍晚走到香榭丽舍大街尽头去看凯旋门是最无聊的,感觉是原来就这样啊,因为有预期。

当然,人们去一些新的地方缺乏安全感很正常,做前期基础性的了解很有必要,其实一般规范的景点和完善化的旅游城市已经降低了风险性。
或许有人会说,我提前避坑不好吗?好是好,你有一段美好的旅程自然值得庆贺,但世界不是完美的,长期让自己单方面感受会缺乏对世界全面的判断,或者说自己的判断。甚至你亲身感受过,但你今天的感受和明天的感受都会有差异,人就是如此奇妙的动物。
记得2011年首次来新加坡,我无比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来自人种的差异化。新加坡是多人种国家,马路上走一遍,迎面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印尼人还有欧美人鱼贯映入眼帘,这种不停的变换让我有点怪怪的感觉。毕竟我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是单纯唯一的,一样的人种和语言,一样的饮食和文化。哪怕你去某一个西方国家,至少这种差异是固定化的,不需要你一天变换无数遍。所以当时我是很不喜欢新加坡,随着后来来的次数多了,我发现不适感会慢慢降低,人的接受度和适应性是很强的。这次,我甚至特意定在小印度地区的酒店,体验另一个角度的新加坡。

世界很大,它的精彩在于它的多元化,我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不妨碍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吃完某个东西,我们才知道它是否合自己的口味,而不是别人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否好吃。
我们经常讲来一次深入体验,但常规的旅行已经非常浅显了,再刷各种攻略来个经济高效游,是不是丢失了很多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