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印象中《边城》可能是一座位于湘西的遥远的小镇子,那里的人们世代依水而居,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也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这可能也是我们心中凤凰古城的样子,其实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描写的是川湘交界的茶峒,而与现在的凤凰古城关系不大。但对于旅人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来到凤凰,就相当于来到了“边城”,来到了那个能脱离俗世繁杂而能得到几分慰藉与清凉的精神归处。
我吃过早餐后,一个人沿着沱江边、古城下的青石板道路慢慢地走着。清晨的古城褪去了夜晚的吵杂与繁华,回归到了它本来的面貌,显得清静、质朴而舒适。清浅的沱江绕着古城缓缓地流淌,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静静地伫立在岸边,古城里行走着三三两两的旅客。时光在这里回归到了它固有的节奏,不急不徐、不骄不躁,就如它千百年来的样子。
从古城东门城楼外的虹桥前,沿江下行三里左右就到了听涛山,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就在听涛山上。听涛山正好位于沱江之畔,清幽静谧,绿树掩映。走到近旁时,你会看到写有“沈从文墓地”字样的指示牌。沿着指示牌的方向,从一米宽的条石铺就的山道拾级而上,不远处就能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沈从文墓地”5个大字。
沿着石碑旁的山道继续向上走,能看到一小块窄小的平地,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墓地没有坟冢,只树起了一块6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石正面镌刻沈从文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背面镌刻着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其联句末尾正是“从文让人”四字,一代文学大家的一生正体现在“让人”二字当中,透出了沈从文先生一生宽厚、谦逊、包容的性格。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桃源梦”,都希望在混沌俗世中走累了、拼累了,有一个世外的桃源,有一个精神的归处。凤凰古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赋予了它这一象征意义,它是当代的“桃花源”。疲惫的人们来到凤凰,来到这边陲小城,不仅是身体上的出离,更是精神上的出离,是在这自然的山水、人情的淳朴中重新获得平静、笃定和前行的力量。
欢迎关注:
关联阅读:
下一篇:让红色旅游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