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即传播?丨淄博AB面:人头攒动的八大局和掩盖不住的流量风险

旅游即传播?丨淄博AB面:人头攒动的八大局和掩盖不住的流量风险

2023-08-16 22:15:49  浏览:70  作者:管理员

写在前面

新媒体时代,旅游与互联网相遇,体验、社交、分享构成流量时代旅游的新逻辑,给文旅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当毁誉参半的“网红路牌”渗透进了全国各景区的大街小巷,我们不禁要追问:

旅游是传播的渠道,还是说传播是旅游的目的?

不能在互联网上分享的旅游,还有意义吗?

我们是在旅自己的游,还是在旅别人的游?

……

带着这些思考,小田、小薛、小张、小孙四人来到了山东省的淄博和曲阜,考察新文旅时代各大旅游地的运营与文化传播模式,一边是市井百态的淄博烧烤,一边是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还真是殊途同归。

淄博烧烤

味道是老味道,但店是新开的

小薛说,就连他的家乡——一个距离淄博“十万八千里”的华南小县城,也有当地店铺改头换面而成的“淄博烧烤店”,淄博烧烤的热度可见一斑。

在淄博的各类“赶烤地”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八大局菜市场”。今年“五一”期间,八大局登上全国景区热榜第一名,力压多个老牌5A级景点。假期首日,八大局接待了19万游客。同一天,故宫接待人数是3.5万,颐和园是7.8万,南锣鼓巷是7.5万。

媒体报道视频截图(图片来源网络)

在流量涌来的同时,淄博显然面临着潜在的“网红”危机。

在淄博八大局附近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无数“八大局烧烤”的醒目招牌带着“正宗风味”、“十年老店”的字样映入眼帘。有意思的是,这些“八大局烧烤”虽然标注着这些响亮名号,文字游戏之下,不少店龄实际不超过一年,有的店面甚至还在紧急装修

来到淄博的头天晚上,小田等人随着拥挤的客流从八大局西门进来,在市场内选择了一家爆满的名叫“八大局烧烤”的店铺。

7月22日晚,八大局内某烧烤店(非文中提及的烧烤店)

“我觉得它敢直接叫八大局烧烤,应该算是比较正宗的老店,结果出来以后发现好多家名字都是这个。”小田苦笑道。

在等待烧烤之余,小田等人也与烧烤店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得知,店实际是今年3、4月份才开张,而且来这家店里吃烧烤的80%是外地人。

来自黑龙江的小张,对“自家”的东北烧烤一直颇有信心,这次淄博“赶烤”,本想以资深烧烤吃货的身份评判淄博烧烤与家乡烧烤的高下,未曾设想的是,店老板张口就是一嘴儿亲切而熟悉的东北乡音。

“烧烤尽头在东北?”小田在一旁调侃道。

千篇一律的特色

紫米饼、炒锅饼、“我在淄博很想你”

实际上,不止是“八大局烧烤”,八大局便民市场里的紫米饼、炒锅饼也泛滥成灾,这边的紫米饼是“八大局第一家”,那边的炒锅饼是“本地人最爱买”,全都齐刷刷摆在街上等待游客的光顾。老板的秘诀就是在极富冲击力的招牌上,用十分笃定不容质疑的语气宣誓自家商品的正宗。

八大局内的部分网红小吃

除去这些还算有本地特色的小吃,油炸冰淇淋、暴打柠檬水、冰奶茶、长沙臭豆腐等等众多流派的小吃也争相入驻,它们的共同点不在于“淄博”,而在于“网红”,在八大局的街上不止可以看到“淄博传统”,还可以看到“杭州老味道”、“长沙爆款”、“西安特色”,所有的网红产品都一股脑儿挤进这个不大的集市,借助地域的人流量兑现自己的价值。

八大局内的“网红店”

可以说,旅游景观的复制正在使得旅游产品的“灵韵”丧失。

曾几何时,旅游景观和艺术作品一样,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旅游景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是地域文化的智慧结晶。然而网红城市的营销逻辑下,各种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被大量复制,以至于原有的特色要么因大量复制而失去新意,要么直接被挤占和涂抹,这样的特征在八大局中显得十分明显。

顶着“网红路牌”的八大局某摊位

八大局,原本只是淄博当地居民买菜的集市,但蜂拥而至的游客、闻风而来的商家,让这片地带变得喧嚣而陌生,那份纯正的“淄博味儿”也日益退散。城市的“肌体”摇身一变,成为游离于城市之外的、供游客打卡消费的“商场”那些更为无形的、真实的城市文化与气质则难以见到。

而一个更有意思的悖论是,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是想感受一下“淄博味儿”……

7月23日上午,八大局内的人山人海

无限的繁荣与狂欢之下,我们不禁思考:这样的“天赐流量”能持续多久?当热度退去之后,又该怎么办?

小薛尝试着询问八大局路边一位卖果汁的摊主——她此前曾是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淄博烧烤走红后来这里出摊,以多寻得一份经济收入。她说,最近的人流量明显不如“五一”那时候多了,而且时多时少、飘忽不定。至于热度退去的问题,她回答道,“未来肯定是不确定的,谁也说不好,就跟你每天能卖多少杯一样是不确定的”,“(热度)有多久就干多久吧”。

喧嚣之外

真实的淄博,在背面

不过,八大局并不能代表整个淄博,在游客罕至的本地生活中,我们更能窥见淄博这个城市的魅力之处。

第二天晚上,小田一行想品尝淄博另一大特色——博山菜,这次他们避开了网上推荐的、热度极高的那些博山菜馆,选择了一家小巷里的“苍蝇馆子”,收获了非常好的体验。

“菜量很大,炒鸡、豆腐箱、风味茄子之类的都很好吃。”“饭馆儿在外面架上桌椅,本地人跨在椅子上谈天,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小田说。

博山特色菜

饭后,小田一行选择溜达着返回住处。

沿途,他们看到了城市广场上跳舞的大爷大,这边是十分活泼带感的健身操,人们跳起来也是一板一眼、毫不马虎,颇有“不服老”的气概;那边是缓慢细腻的扇子舞,人们舞起来轻柔而优雅。广场后方就是人民公园,湖边有不少人在遛弯。来自北京的小田感慨道,“北京好的公园都卖门票,几乎见不到这么大的广场,我觉得这样的便民公园挺好。”

街边广场上舞动的人们

沿线,“商场街”“美食街”等朴实无华的道路名、街边年久失修的缺字招牌,确然显露出这座城的“小”;而那些调皮可爱的店名、“入乡随俗”的喊麦雪王、昏暗小巷烧烤摊里坦胸露背笑语连天的本地人,又无一不彰显出这座城的“大”。

淄博某大厦的招牌

淄博路边的一家临街小店

淄博依然是那座朴素、低调的老工业城市,只是这份气质变得藏于喧嚣之下、藏在了“网红打卡地”之外的背面。

网红打卡旅游就一定“毫无灵韵”吗?

在曲阜,我们目睹了传统文旅与“新文旅”之间的激烈碰撞,将于下期为您解读。敬请期待~

策划 / “溯源去听风来”实践队

文案 / 小薛 小田 小周老师

摄影·排版 / 小田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