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与演奏特点

葫芦丝: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与演奏特点

2025-10-31 22:07:51  浏览:73  作者:小编

葫芦丝,又被称作“葫芦箫”,傣语称其为“筚郎叨”,该“筚”是傣语里吹管乐器的广泛称呼,那“郎”意味着直吹,而“叨”就是指葫芦,它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主要在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当中流传,且其包含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是降B、C、D等调。

葫芦丝起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它主要在傣、阿昌、佤、德昂以及布朗等族居住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流行,极具浓郁的地方特有色彩。

有一种乐器,它把半截小葫芦当作音箱,三根不一样长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下端构成竹管,竹管下端嵌着铜质筑片,中间那根最长的竹管上面开了七个孔,吹奏的时候口对着葫芦细的一端吹,手指按压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当儿,左右两根竹管一块儿发出固定的单音,跟旋律形成和音,这种乐器的音乐轻柔又细腻,圆润还质朴,极具表现力,很受云南人民喜欢,不管是民间音乐场合,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出的优美声音。最近些年在国内国外也挺受关注。有一些葫芦丝乐器,和现代电子乐器一道进行合奏,也能够展现出两种乐器的完美融合,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那种亲切又婉转,温馨且醉人的全新感受。

聚居在热带、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区的傣族人民,具备着丰富多样的才艺,擅长唱歌且精于跳舞。在特定的节日期间,存在着多种活动场景,在江中进行划龙舟这一活动,在江边开展放“高升”(也就是用竹筒制作而成的土火箭)的行为,在广场上投身于“赶摆”活动,在竹楼里参与饮酒欢宴,能伴随这些活动,听到充满动人韵味的乐声。

【历史及由来】

葫芦箫历史久,渊源能追溯先秦,它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构造保持古代乐器遗制,箫管数目和三管之龠一样,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全相同,发出持续五度音程,和古龠“以和众声”极相似,但其主管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箫笛很近似,又显示出其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过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针对葫芦箫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率先将音域拓展为14个音,近些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作出两种新型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能够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以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它既维持了原本乐器独特特有的音色与风格,又加大了音量、扩充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以及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里,它已然成为了一支夺人眼球的奇葩。1980年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的小组曾经使用这种新的葫芦箫,为日本人民进行演奏,受到了欢迎,得到了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之前 ,有一次山洪爆发 ,一位傣家年轻男子抱起一个大葫芦 ,闯过了惊涛骇浪 ,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 ,他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美妙的乐声 ,顿时风平浪静 ,鲜花绽放 ,孔雀展开了屏扇形 ,祝愿这対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代代相传 。

生活在傣族的人们具备多种才能,拥有诸多技艺,擅长唱歌,喜欢跳舞,在节日期间,于江中进行划龙舟活动时能听到动人歌声,在江边开展放高升活动时能听到动人歌声,在广场之上进行赶摆活动时能听到动人歌声,在竹楼里面喝酒并且欢快唱歌时同样能听到动人歌声,赞哈也就是民间歌手借着葫芦丝的伴奏演唱古老传说以及美丽神话,还演唱旧社会的苦难以及新社会的幸福 。

【种类】

阿昌族有葫芦箫,其与傣族的相似,阿昌语将它称作“拍勒翁”,它是用葫芦以及金竹管制成的,吹管长度为6厘米,主管长度是50厘米,副管长度分别是33厘米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那一侧,有一条竹片,是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的。

傣族人把葫芦丝称作“筚郎叨”,这种乐器由主管、簧片、附管和共鸣箱构成,主管上有七个音孔,附管一根仅有高音 F 音,另一根则是 C 音键,吹奏时竖抱横着吹,音域能达到九度,音色较为丰富,表现力也非常可观,常用于独奏、重奏以及合奏,傣族人经常在葫芦丝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既美观又实用,傣族人对葫芦丝十分喜爱,它是傣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构造】

葫芦丝历史渊源_葫芦丝构造特点_尕撒拉夸家乡葫芦丝

有特色的乐器葫芦箫,其形状与构造别具一格,它由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以及平枚金属簧片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柄端插一竹管作为吹口,整个葫芦当作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各异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能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被称作主管。位于两旁的副管,其上面仅仅设置簧片,并不开设音孔,仅能够发出跟主管产生共鸣的和音,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细的竹管发出a音,而最细的竹管发出e'音。

【特色】

葫芦箫常被用于民歌等民间曲调的吹奏,它最为适宜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者舞曲,其曲调之中通常长音数量较多,合音极为丰富,乐声呈现出马柔美和谐且能较好地抒发演奏者思想感情的特点 。

在傣、阿昌等民族众多的人民群体之中,葫芦箫是最为普遍流行的存在,它于人们娱乐之时,担当着助兴乐器的角色,每一个村寨里,都有着数量众多的擅长制作箫的能工巧匠,青年未婚男女之间传递情感表示心意,或者人们行走于道路之上,还有在田间进行劳作的时候,也常常会吹奏起葫芦箫,如此这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欢乐 。

【演奏方法】

一,右手的无名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一个音孔,中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二个音孔,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三个音孔,拇指拖在主管下方。左手的无名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四音孔,中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五音孔,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开闭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进行深呼吸,将吸入的气尽量增多一些,在吸气之后,让气息下沉,促使气流在受到控制的情形下有节制地均匀向外呼出,气息需要平稳,绝不可忽强忽弱。

吹奏的时候,高音需要采用缓吹法,也就是气流减小,而低音则要运用急吹法,即气流加强。

演奏指法注意:

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能固定不动,要依据演奏时的情形灵活把控,比如在运用上三指也就是开闭四五六音孔进行演奏时,右手小指需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并且左手小指能够自然地随演奏抬起,如此才不会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在运用下三指也就是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同时右手小指能够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也就是关闭的时候,必须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把音孔按严实,绝不能漏气,不然的话会对音准以及音色造成影响。在演奏葫芦丝的时候,应当让手臂、手腕处于放松状态,手指要适度地朝着里面弯曲。开放音孔时,手指不适合抬得过高,抬得过高会对演奏速度以及灵活性产生影响,然而也不要 too low,很低的话会对音效以及音量造成影响。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